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引论 | 第15-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15-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 第29-30页 |
(一)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9页 |
(二)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 第29-30页 |
第一章 "对话"的发生与当代对话哲学 | 第30-104页 |
一、"对话"的发生 | 第30-58页 |
(一) "对话"原型的析出 | 第30-35页 |
(二) "对话"的发生学 | 第35-51页 |
(三) "对话"的活性分析 | 第51-58页 |
二、当代对话哲学 | 第58-104页 |
(一) 从超语言学到人学: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进路 | 第58-65页 |
(二) 现象学解构"笛卡儿序"的对话思想 | 第65-79页 |
(三)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题思想:理解即对话 | 第79-86页 |
(四) 存在主义的多重对话构想 | 第86-104页 |
第二章 对话德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04-156页 |
一、现代性对"对话"的遮蔽 | 第104-134页 |
(一) 现代化与现代性 | 第105-107页 |
(二) 理性主体的言说:现代性的理想 | 第107-113页 |
(三) "独语":现代性的歧途 | 第113-134页 |
二、多元文化"相遇"的现代图景与"对话"的凸显 | 第134-156页 |
(一) 人:多元生活的创造者和体验者 | 第135-139页 |
(二) 从"相知"到"相遇":多元文化的历史事实 | 第139-147页 |
(三) 多元文化重登"巴比伦塔":"对话"方案的胜出 | 第147-156页 |
第三章 对话德育的起点:对独语德育的检视 | 第156-211页 |
一、人的自我追问与道德教育 | 第156-170页 |
(一) 人的自我追问与自我塑造 | 第156-158页 |
(二) 教育:人类生活的代际间表达 | 第158-161页 |
(三) 从"我"到"我们":道德的教育理路 | 第161-166页 |
(四) 道德教育:永远走在成为道德教育的途中 | 第166-170页 |
二、独语德育的"形"与"势" | 第170-211页 |
(一) "人的世界"与"人"失落的隐忧 | 第171-175页 |
(二) "神性世界"与神性德育 | 第175-192页 |
(三) 科学世界与知性德育 | 第192-211页 |
第四章 对话德育的理论界说 | 第211-244页 |
一、道德对话的可能性 | 第212-224页 |
(一) 追求"同一性"的道德真理之虞 | 第213-218页 |
(二) 道德对话可能性的证明 | 第218-224页 |
二、"对话"与道德教育相契合 | 第224-244页 |
(一) "对话"与道德教育的本源性重合与隔离 | 第224-228页 |
(二) 关注"对话":当代教育思想成果的积累 | 第228-244页 |
第五章 对话德育:一种自由的教化实践 | 第244-296页 |
一、对话德育:重获力量的道德教育 | 第245-256页 |
(一) 溯及道德教育的本体承诺: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 第245-247页 |
(二) 对独语德育力量之否定性的解构 | 第247-251页 |
(三) 从"权力"到"权威":重构道德教育的力量 | 第251-256页 |
二、对话德育:在道德共同体内进行的道德教育 | 第256-268页 |
(一) 道德教育的道德性诉求 | 第256-260页 |
(二) 对话德育的道德维度 | 第260-268页 |
三、对话德育:师生共同成长的道德教育 | 第268-296页 |
(一) 人的道德成长的"对话"原理 | 第268-274页 |
(二) 对话德育对于师生主体资格的信念 | 第274-288页 |
(三) 师生的共同成长:对话德育的"过程美"与"作品美" | 第288-296页 |
结论 | 第296-29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9-318页 |
后记 | 第318-3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