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德育时机论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2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8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8-20页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点第20-21页
第一章 德育时机论的立论基础第21-51页
 一、德育时机的思想渊源第21-29页
  (一) 中国古代先哲对德育时机的认识第21-26页
  (二) 国外德育时机思想第26-29页
 二、德育时机论的理论依据第29-51页
  (一) 时机思想及当代时机理论第30-41页
  (二) 心理学理论第41-47页
  (三)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第47-51页
第二章 德育时机的释义第51-105页
 一、德育时机的界定第51-55页
  (一) 德育时机的逻辑前提第51-52页
  (二) 德育时机的当代理解第52-54页
  (三) 德育时机的涵义第54-55页
 二、德育时机的构成要素第55-74页
  (一) 时间第55-56页
  (二) 内驱动力第56-68页
  (三) 显现形式第68-72页
  (四) 价值第72-74页
 三、德育时机的特点第74-82页
  (一) 偶然性与必然性第74-76页
  (二) 不可重复性和易逝性第76-77页
  (三) 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第77-80页
  (四) 共同性和差异性第80-82页
 四、德育时机的类型第82-105页
  (一) 不同道德发展阶段中的德育时机第82-84页
  (二) 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德育时机第84-89页
  (三) 课程实施中的德育时机第89-95页
  (四) 交往活动中的德育时机第95-99页
  (五) 社会环境中的德育时机第99-105页
第三章 德育时机的形成第105-126页
 一、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第105-111页
  (一) 时机形成理论第105-106页
  (二) 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第106-111页
 二、德育时机形成的平台:师生关系第111-115页
  (一) 教育者通过师生关系去认识德育时机第112页
  (二) 师生关系是影响德育时机价值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第112-113页
  (三) 师生关系本身也是引发德育时机的客观因素第113-115页
 三、德育时机形成的客观条件第115-126页
  (一) 受教育者的主体结构第115-121页
  (二) 外部环境中的诱因第121-126页
第四章 德育时机形成的主观条件:德育机智第126-146页
 一、德育机智的内涵第126-130页
 二、德育机智的构成第130-139页
  (一) 知识经验第130-131页
  (二) 智力因素第131-133页
  (三) 非智力因素第133-137页
  (四) 专业素质第137-139页
 三、德育机智与德育时机的关系第139-146页
  (一) 德育机智与时间的关系第140-142页
  (二) 德育机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第142-143页
  (三) 外部环境对德育机智的影响第143-146页
第五章 德育时机的创设第146-167页
 一、创设德育时机的理论依据第146-151页
  (一) 学习动机理论第147-148页
  (二) 情境认知理论第148-151页
 二、创设德育时机的影响因素第151-155页
  (一) 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第151-154页
  (二)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第154-155页
  (三) 德育目标第155页
 三、创设德育时机的途径第155-167页
  (一) 利用偶然性事件创设德育时机第156-159页
  (二) 利用角色扮演法创设德育时机第159-161页
  (三) 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德育时机第161-163页
  (四) 设置道德冲突情境创设德育时机第163-167页
第六章 德育时机的捕捉和利用第167-188页
 一、德育时机的捕捉第167-177页
  (一) 德育时机的捕捉依据第167-169页
  (二) 影响捕捉德育时机的因素第169-173页
  (三) 捕捉德育时机的方法第173-177页
 二、德育时机的利用第177-188页
  (一) 利用德育时机的制约因素第177-179页
  (二) 利用德育时机的具体方法第179-188页
结论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6页
后记第196-1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话德育论
下一篇:中国国民税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