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咏史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咏史词的定义和发展概况 | 第8-14页 |
第一节 咏史词内涵界定 | 第8-12页 |
第二节 咏史词的发展概况和两宋咏史词的繁盛原因 | 第12-14页 |
一、咏史词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二、两宋咏史词的繁盛原因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两宋咏史词的内容特征 | 第14-31页 |
第一节 两宋咏史词的主题流变 | 第14-21页 |
一、北宋前期—咏叹女性、折射现实 | 第14-16页 |
二、北宋后期—咏史言政、借史抒怀 | 第16-17页 |
三、南宋前期—铁血丹心、忧国忧民 | 第17-19页 |
四、南宋后期—隐逸山野、寄情渔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两宋咏史词的题材类型 | 第21-31页 |
一、形形色色、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 第21-29页 |
二、明政兴国、乱政误国的历史事件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两宋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两宋咏史词的艺术类型 | 第31-34页 |
一、述史体—直承史实,以叙史为主 | 第31-32页 |
二、论史体—叙议结合或以议为主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两宋咏史词的艺术构思 | 第34-35页 |
一、题材相同,视角不同 | 第34-35页 |
二、主题相同,视角不同 | 第35页 |
第三节 两宋咏史词的抒情特征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特殊体式的两宋咏史词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咏史大曲词 | 第38-42页 |
一、曾布《水调歌头》 | 第38-40页 |
二、董颖《薄媚·西子词》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咏史《调笑》词 | 第42-46页 |
一、咏史《调笑》词的创作概况和兴盛原因 | 第42-44页 |
二、咏史《调笑》词的内容特点和艺术价值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咏史隐括词及其他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67页 |
参考书目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