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7-8页 |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对人力资源派遣出现的原因分析 | 第8-9页 |
·对立法的分析 | 第9-10页 |
·人力资源派遣服务机构的分类 | 第10-11页 |
·本文的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人力资源派遣的基本理论及其功能 | 第13-21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涵义 | 第13-15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流程 | 第14-15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功能 | 第15-18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宏观功能 | 第15-17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微观功能 | 第17-18页 |
·人力资源派遣的流派 | 第18-21页 |
·人才产权权能分离理论 | 第18-19页 |
·雇主分立理论 | 第19-20页 |
·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33页 |
·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起源 | 第21页 |
·人力资源派遣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人力资源派遣与传统用工模式的比较 | 第24-26页 |
·我国人力资源派遣存在的问题 | 第26-33页 |
·劳动关系界定不统一 | 第26-27页 |
·运作过程不规范 | 第27-28页 |
·劳动用工存在风险 | 第28-33页 |
·劳动用工风险的主要表现 | 第28-30页 |
·对劳动用工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我国人力资源派遣模式的分析及其评价 | 第33-38页 |
·登记式派遣模式的分析 | 第33-34页 |
·雇佣式派遣模式的分析 | 第34-36页 |
·对登记式和雇佣式派遣模式的评价及比较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对策 | 第38-45页 |
·提高人力资源派遣的社会认知度 | 第38-40页 |
·构建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建立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1-45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45-50页 |
·基本案情介绍 | 第45-46页 |
·案情评述 | 第46-48页 |
·劳动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运作规范性分析 | 第47-48页 |
·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