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增长经济学论文

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选题说明及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2-19页
 一、选题说明第12-14页
 二、本文的研究角度和特色第14-15页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第15-16页
 四、本研究所作的主要工作第16-17页
 五、进一步要做的工作第17-19页
第一章 生产率增长测算问题研究的起点:现状、意义和特点第19-34页
 第一节 生产率增长测算问题研究的现状第19-26页
  一、国外生产率增长测算问题研究概述第19-22页
  二、中国生产率增长测算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第22-25页
  三、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第25-26页
 第二节 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论研究的意义第26-28页
  一、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第26-27页
  二、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27-28页
 第三节 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论研究的特点第28-30页
  一、研究内容的庞杂性第29页
  二、综合性和系统性第29页
  三、跨学科性第29-30页
  四、动态性第30页
 第四节 本研究涉及的几对相关概念第30-32页
  一、单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第30-31页
  二、全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第31页
  三、基于总产出的生产率和基于增加值的生产率第31-32页
  四、生产率水平测算和生产率增长测算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二章 生产率增长测算的主流方法—经济计量学方法第34-74页
 第一节 生产函数法第34-44页
  一、生产函数的涵义及其具体形式第34-36页
  二、生产函数法在生产率增长测算中的应用第36-40页
  三、生产函数法测算生产率增长的几点思考第40-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二节 随机边界估计方法第44-54页
  一、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的基本原理第44-47页
  二、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法在生产率增长测算中的应用第47-51页
  三、几点讨论第51-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三节 半参数估计方法第54-65页
  一、半参数回归模型及其估计第54-56页
  二、半参数方法在生产率增长测算中的应用第56-62页
  三、比较和启示第62-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四节 工具变量法第65-74页
  一、问题的缘起—内生解释变量问题第65-67页
  二、工具变量法对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第67-72页
  三、与半参数方法的比较第72页
  四、总结和思考第72-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三章 生产率增长测算的主流方法—非参数方法第74-121页
 第一节 数据包络分析法第74-85页
  一、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产生与发展第74-76页
  二、DEA方法在生产率增长测算中的应用第76-82页
  三、评论和总结第82-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二节 指数法第85-97页
  一、社会经济统计领域最常用的几种指数第85-88页
  二、指数法在生产率增长测算中的应用第88-94页
  三、与生产函数法的区别和联系第94-95页
  四、其它相关探讨第95-96页
  小结第96-97页
 第三节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边界测算方法第97-106页
  一、Malmquist TFP指数的提出第97-98页
  二、Malmquist TFP指数的分解与估计第98-103页
  三、比较和结论第103-105页
  小结第105-106页
 第四节 适合统计部门使用的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增长核算法第106-121页
  一、增长核算方法简介第106-110页
  二、增长核算的模型框架:方法的理论基础第110-114页
  三、重要相关指标资本服务和劳动服务流量的计算第114-118页
  四、与其它测算方法的比较第118-119页
  五、总结和评价第119-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第四章 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其它方法第121-169页
 第一节 普通最小二乘法第121-128页
  一、经典计量经济学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第121-122页
  二、生产率增长测算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第122-126页
  三、优缺点和适用性分析第126-127页
  小结第127-128页
 第二节 原子论方法第128-137页
  一、原子论方法的理论基础第128-131页
  二、原子论方法对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第131-134页
  三、与指数法的比较第134-135页
  四、关于原子论方法测算生产率增长的几点思考第135-136页
  小结第136-137页
 第三节 投入产出法第137-148页
  一、问题的提出:不同类型要素投入的综合问题第137-139页
  二、投入产出法对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第139-147页
  三、投入产出法测算的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关系第147页
  四、几点相关思考第147-148页
  小结第148页
 第四节 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第148-160页
  一、方法的理论基础:统计学中的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第149-151页
  三、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对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第151-157页
  三、与其它指数分解的比较第157-158页
  四、相关思考第158-159页
  小结第159-160页
 第五节 增长曲线模型法第160-169页
  一、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阶段性第160-161页
  二、增长曲线模型法对生产率增长的测算第161-165页
  三、增长曲线模型法与生产函数法的比较第165-166页
  四、其它相关研究第166-167页
  小结第167-169页
第五章 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分析第169-197页
 第一节 各种测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第169-178页
  一、本节的研究角度第169-170页
  二、生产率增长测算的方法体系第170-171页
  三、生产率增长测算主流方法的比较分析第171-175页
  四、其它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比较分析第175-177页
  五、生产率增长测算的主流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第177-178页
  小结第178页
 第二节 生产率综合悖论问题第178-186页
  一、测算基于总产出的多要素生产率增长时可能出现的悖论第179-182页
  二、Simpson生产率悖论第182-185页
  小结第185-186页
 第三节 生产率增长测算与SNA第186-197页
  一、国民经济核算国际通行的方法难以实现对生产率增长的核算第186页
  二、生产率增长测算和SNA的现状要求二者的结合第186-187页
  三、生产率增长测算与SNA相结合的可能性第187-191页
  四、生产率增长测算与SNA相结合所面临的困难第191-194页
  五、关于中国生产率增长测算与SNA相结合问题的思考第194-195页
  小结第195-197页
附录第197-201页
 附录I 诺德豪斯对生产率增长的分解第197-199页
  一、分解过程的理论推导第197-198页
  二、对分解结果的解释第198-199页
 附录II 李花菊编制的劳动力投入产出表第199-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19页
后记第219-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科幻文艺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