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外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内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一)新区的分类、特点及区别 | 第19-21页 |
1.新区的分类及特点 | 第19-20页 |
2.新区与经济特区、开发区的区别 | 第20-21页 |
(二)新区治理模式的涵义、特征及基本类型 | 第21-27页 |
1.治理的涵义 | 第21-23页 |
2.新区治理模式的涵义 | 第23-24页 |
3.新区治理模式的特征 | 第24-26页 |
4.新区治理模式的基本类型 | 第26-27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1.治理理论 | 第27页 |
2.最小政府理论 | 第27-28页 |
3.重塑政府理论 | 第28-29页 |
二、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分析 | 第29-43页 |
(一)曲江新区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第29-32页 |
1.曲江新区的历史 | 第29-30页 |
2.曲江新区的发展 | 第30-31页 |
3.曲江新区的现状 | 第31-32页 |
(二)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架构的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1.第一阶段(1993年——2001年) | 第32页 |
2.第二阶段(2002年——2009年) | 第32-33页 |
3.第三阶段(2010至今) | 第33-34页 |
(三)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分析 | 第34-39页 |
1.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 第34-35页 |
2.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第35-38页 |
3.小结:西安曲江新区采用政企合一的治理模式 | 第38-39页 |
(四)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的优势 | 第39-40页 |
1.各部门、机构的职能界定明确 | 第39页 |
2.运行机制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 第39-40页 |
3.政企合一的模式增加区域活跃度 | 第40页 |
(五)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 第40-43页 |
1.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 | 第40-41页 |
2.治理主体没有体现多元化 | 第41页 |
3.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够科学 | 第41-43页 |
三、国内外新区治理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 第43-51页 |
(一)国外新区治理模式的经验 | 第43-45页 |
1.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 第43-44页 |
2.日本多摩新城 | 第44-45页 |
(二)国内新区治理模式的经验 | 第45-48页 |
1.上海浦东新区 | 第45-46页 |
2.天津滨海新区 | 第46-48页 |
(三)国内外新区治理模式的启示 | 第48-51页 |
1.政府适当放开权力 | 第48-49页 |
2.强调多方协调治理 | 第49页 |
3.组织架构更为精简 | 第49页 |
4.治理主体权责清晰 | 第49-50页 |
5.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 第50-51页 |
四、优化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的路径 | 第51-62页 |
(一)优化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的现实基础 | 第51-52页 |
1.经济基础 | 第51页 |
2.制度基础 | 第51-52页 |
3.文化基础 | 第52页 |
(二)优化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52-54页 |
1.以人为本原则 | 第52-53页 |
2.多中心治理原则 | 第53页 |
3.权责一致原则 | 第53页 |
4.法治化原则 | 第53-54页 |
(三)优化西安曲江新区治理模式的实践路径 | 第54-62页 |
1.领导体制 | 第55-56页 |
2.机构设置 | 第56-57页 |
3.职能界定 | 第57-58页 |
4.运行机制 | 第58-60页 |
5.法律法规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