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5页 |
| 一、鼓词及其源流概述 | 第12页 |
| 二、国内鼓词研究的概况 | 第12-14页 |
|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说唐”系列鼓词和“说唐”故事的源流 | 第15-24页 |
| ·“说唐”系列鼓词的范围界定、分类及存佚情况 | 第15-20页 |
| ·“说唐”故事的源流 | 第20-24页 |
| ·文人系统,其文本由政府出面组织编写或由文人个人写定 | 第20-21页 |
| ·历史资料 | 第20-21页 |
| ·文人笔记 | 第21页 |
| ·唐传奇 | 第21页 |
| ·明清小说 | 第21页 |
| ·民间系统 | 第21-24页 |
| ·唐开国的事迹传到民间 | 第21-22页 |
| ·宋元话本 | 第22页 |
| ·元明清杂剧和传奇 | 第22页 |
| ·明代以来的鼓词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管窥现存“说唐”鼓词文本的类型和特点 | 第24-29页 |
| ·书商对民间创作粗滥加工的恶果 | 第24-25页 |
| ·文人模仿艺人口吻改编的典范 | 第25-27页 |
| ·古雅与通俗兼备的珍品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说唐”系列鼓词的艺术特色 | 第29-44页 |
| ·安排和塑造人物的特点 | 第29-41页 |
| ·神仙 | 第29-31页 |
| ·神仙典型及其原型 | 第29页 |
| ·李靖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流变 | 第29-31页 |
| ·神仙人物在“说唐”系列鼓词中的作用 | 第31页 |
| ·超人 | 第31-34页 |
| ·罗成和罗士信 | 第31-32页 |
| ·罗成故事在小说、鼓词中流变的大致脉络 | 第32-33页 |
| ·生的完美、死的惨烈的超人形象 | 第33-34页 |
| ·智者 | 第34-37页 |
| ·新瓶装旧酒 | 第34页 |
| ·两唐书本传中的徐茂公 | 第34-36页 |
| ·由血肉丰满的将帅到单一刻板的军师 | 第36-37页 |
| ·义侠 | 第37-39页 |
| ·文学形象秦琼的历史原型 | 第37页 |
| ·秦琼形象的变迁 | 第37-38页 |
| ·鼓词中的秦琼 | 第38-39页 |
| ·凡人 | 第39-41页 |
| ·作为历史人物的程咬金 | 第39-40页 |
| ·作为文学形象的程咬金 | 第40-41页 |
| ·情节组织上的特点 | 第41-43页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移花接木的形式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转化为自己的情节 | 第41-42页 |
| ·无巧不成书:利用差误和巧合创造情节 | 第42页 |
| ·换汤不换药:在不同的场合重复虚构类似的情节 | 第42页 |
| ·节外生枝:利用已有人物不断创造新故事 | 第42-43页 |
| ·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表现“书胆”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说唐”系列鼓词的思想内容 | 第44-51页 |
| ·对侠义的赞扬与呼唤 | 第44页 |
| ·对福运的渴望和追求 | 第44-45页 |
| ·对智慧的欣赏与崇尚和对喜剧的偏爱 | 第45-47页 |
| ·对“子不语”的形象诠释与敷衍 | 第47-49页 |
| ·对天命的敬畏与顺从 | 第49-51页 |
| ·用天命所归来解释历史 | 第49页 |
| ·认为天命不可改变,天命高于一切 | 第49-50页 |
| ·天命垂青有德的明主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