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产CLA植物乳杆菌诱变后LAI基因mRNA差异性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1 引言第11-17页
   ·共轭亚油酸简介第11-12页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及其性质第11页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第11页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第11页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第11-12页
       ·化学合成第11页
       ·生物合成第11-12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简介第12页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第12页
   ·诱变技术的简介第12-14页
     ·物理诱变第12-13页
       ·紫外照射第12-13页
       ·X 射线和γ-射线第13页
       ·微波辐射第13页
     ·化学诱变第13-14页
       ·烷化剂第13页
       ·碱基类似物第13页
       ·无机化合物第13-14页
     ·离子注入第14页
   ·核酸的定量分析法第14-15页
     ·化学发光法第14页
     ·光度分析法第14页
     ·荧光分析法第14-15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简介第15页
   ·选题依据第15-16页
   ·研究内容第16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7-28页
   ·仪器与试剂第17-18页
   ·试验方法第18-28页
     ·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第18-19页
       ·培养基第18页
       ·菌体的活化第18-19页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19页
     ·CLA 标准曲线绘制第19页
     ·植物乳杆菌的离子束诱变第19-20页
       ·菌体的活化第19页
       ·菌体的培养第19页
       ·菌株的诱变处理第19页
       ·菌体计数和发酵方法第19-20页
       ·共轭亚油酸含量测定第20页
       ·存活率、突变率的计算方法第20页
     ·负突变菌株的稳定遗传第20-21页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第21-24页
       ·植物乳杆菌 DNA 的提取第21页
       ·引物的设计第21页
       ·目的片段的扩增、检测及纯化第21-22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2页
       ·目的片段的连接第22-23页
       ·目的片段的转化第23页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第23页
       ·克隆质粒的提取第23-24页
       ·质粒浓度的检测第24页
       ·质粒拷贝数的计算方法第24页
       ·质粒拷贝数的倍比稀释第24页
     ·质粒标准品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4-25页
     ·植物乳杆菌总 RNA 的提取第25-26页
       ·RNA 提取前的准备第25页
         ·实验试剂的配制第25页
         ·实验耗材、玻璃器皿上的 RNase 清除第25页
       ·植物乳杆菌总 RNA 的提取第25-26页
     ·RNA 得率检测第26页
     ·RNA 纯度检测第26页
     ·RNA 的完整性鉴定第26页
     ·反转录酶 M-MLv 合成cDNA第26-27页
     ·电泳检测第27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42页
   ·植物乳杆菌 N+离子束诱变第28-35页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第28页
     ·CLA 标准曲线第28-29页
     ·离子注入的诱变效应第29-31页
       ·不同剂量离子束处理后菌落的生长图像比较第29-30页
       ·离子注入的致死效应第30-31页
       ·菌体存活率曲线第31页
     ·菌株 CLA 含量的测定结果第31-33页
     ·不同离子剂量对菌株突变率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离子剂量对菌株突变幅度的影响第34-35页
     ·负突变菌株稳定遗传结果第35页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第35-39页
     ·菌株 DNA 的提取结果第35-36页
     ·菌株 LAI 基因 PCR 结果第36-37页
     ·菌落 PCR 结果第37页
     ·克隆质粒 DNA 提取结果第37-38页
     ·质粒浓度的检测及拷贝数的计算结果第38页
     ·质粒标准品标准曲线第38-39页
   ·菌株总 RNA 的提取结果第39页
   ·反转录结果第39-40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第40-41页
     ·标准品和未知样品的扩增曲线第40页
     ·标准品和未知样品的熔解曲线第40-41页
     ·野生型及未知样品起始拷贝数第41页
   ·结论第41-42页
4 讨论第42-43页
5 主要创新点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全基因组扩增及S蛋白表达
下一篇:植物乳酸杆菌P8诱变前后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及其上游非编码区序列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