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植物乳酸杆菌P8诱变前后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及其上游非编码区序列差异性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3页
1 引言第13-26页
   ·共轭亚油酸第13-15页
     ·共轭亚油酸简介第13页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第13-14页
       ·碱法异构法第13-14页
       ·生物合成法第14页
     ·共轭亚油酸的功能第14-15页
       ·抵抗癌症第14页
       ·提高骨质密度第14页
       ·增强机体免疫力第14-15页
       ·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第15页
       ·减肥降脂第15页
   ·亚油酸异构酶第15-20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来源第15-16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第16-17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性质第17-19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适宜pH第17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热稳定性第17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专一性第17-19页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子研究进展第19-20页
   ·生物信息学的软件分析第20-22页
     ·生物信息学简介第20页
     ·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第20-21页
       ·核酸序列比对(sequence Alignment)第20页
       ·生物分子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第20页
       ·蛋白质结构比对和预测第20-21页
       ·药物设计第21页
       ·生物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第21页
     ·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第21-22页
       ·NCBI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第21-22页
       ·EBI(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第22页
       ·Expasy Mo1ecular Biology Server第22页
       ·北京大学生物信息服务器第22页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SSCP)第22-24页
     ·SSCP 简介及发展第22-23页
     ·SSCP 技术的特点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实验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9页
   ·实验材料第26-29页
     ·菌种第26页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第26页
     ·主要仪器第26-27页
     ·引物第27页
     ·培养基配方第27-28页
     ·主要溶液第28-29页
   ·实验方法第29-39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及绘制第29页
     ·N~+离子束诱变法筛选乳酸菌 P8 亚油酸异构酶负突变株第29-30页
     ·亚油酸异构酶目的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扩增第30-35页
       ·植物乳杆菌 P8 及其突变菌株的培养、收集第30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总 DNA 的提取第30-31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扩增第31-32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亚油酸异构酶上游非编码区的扩增第32-33页
       ·凝胶回收PCR 产物第33-34页
       ·测序载体的构建第34-35页
       ·序列测定第35页
     ·SSCP第35-37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目的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酶切第35-36页
       ·胶的制备第36页
       ·样品的制备和上样第36-37页
       ·银染第37页
       ·软件分析第37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目的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测序与分析第37-39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目的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测序第37-38页
       ·野生型菌株和6 株负突变菌株目的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序列的分析第38-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69页
   ·植物乳杆菌 P8 产亚油酸异构酶负突变菌株的筛选第39-43页
     ·植物乳杆菌 P8 的生长曲线第39页
     ·CLA 标准曲线第39-40页
     ·野生菌株离子注入后产 CLA 能力的测定第40-43页
   ·亚油酸异构酶目的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扩增第43-65页
     ·植物乳杆菌 P8 和6 株负突变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43-44页
     ·植物乳杆菌 P8 和6 株负突变菌株亚油酸异构酶目的基因的扩增第44页
     ·植物乳杆菌 P8 和6 株负突变菌株亚油酸异构酶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扩增第44-45页
     ·植物乳杆菌 P8 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测序及分析第45-65页
       ·植物乳杆菌 P8 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片段的连接、转化和菌落PCR 鉴定第45-46页
       ·植物乳杆菌 P8 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和上游非编码区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第46-65页
   ·SSCP 检测第65-69页
     ·酶切位点的确定第65-66页
     ·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及其上游非编码区片段酶切第66-67页
     ·酶切产物 SSCP 电泳第67-68页
     ·植物乳杆菌 P8 和6 株负突变菌株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及其上游非编码区片段比对第68-69页
     ·植物乳杆菌 P8 和4-26、9-8 两株碱基突变菌株亚油酸异构酶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第69页
4 讨论第69-71页
   ·植物乳杆菌 P8 亚油酸异构酶的讨论分析第69-70页
   ·植物乳杆菌 P8 亚油酸异构酶基因调控区讨论分析第70页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回收对SSCP 检测的影响第70页
   ·SSCP 实验条件的探索第70-71页
   ·SSCP 检测基因突变灵敏度第71页
5 结论第71页
6 创新第71页
7 展望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CLA植物乳杆菌诱变后LAI基因mRNA差异性分析
下一篇:乌梁素海富营养化不同程度湖区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