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第一部分 贵州绿僵菌产壳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14-3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4页 |
| ·仪器 | 第14-15页 |
| ·培养基 | 第15页 |
| ·方法 | 第15-20页 |
| ·贵州绿僵菌的固态发酵 | 第15-16页 |
| ·壳聚糖酶的纯化 | 第16-17页 |
| ·固态发酵粗酶液的制备 | 第16页 |
| ·亲和层析 | 第16-17页 |
| ·Superdex 75层析 | 第17页 |
| ·壳聚糖酶的性质 | 第17-19页 |
| ·壳聚糖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19页 |
| ·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 | 第19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9-20页 |
| ·结果 | 第20-28页 |
| ·粗酶液壳聚糖酶活力 | 第20页 |
| ·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20-22页 |
| ·亲和层析 | 第20-21页 |
| ·Superdex 75层析 | 第21页 |
| ·壳聚糖树脂再生 | 第21-22页 |
| ·壳聚糖酶的性质研究 | 第22-28页 |
| ·温度对壳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 ·pH对壳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 ·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壳聚糖酶的底物专一性 | 第25页 |
| ·壳聚糖脱乙酰度对壳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 第25页 |
| ·壳聚糖酶分子量测定 | 第25页 |
| ·壳聚糖酶含糖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 ·壳聚糖酶降解反应作用方式研究 | 第26-27页 |
| ·壳聚糖酶的表观米氏常数的测定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二部分 高产壳聚糖酶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34-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8页 |
| ·菌种选育流程 | 第34-35页 |
| ·诱变菌液的制备 | 第35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35-36页 |
| ·复合诱变 | 第36-37页 |
|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 ·诱变菌最适产酶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37-38页 |
| ·胶体壳聚糖的制备 | 第38页 |
| ·透明圈比值测定 | 第38页 |
| ·壳聚糖酶活力检测 | 第38页 |
| ·结果 | 第38-45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38-40页 |
| ·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 | 第40-41页 |
| ·筛选到的产壳聚糖酶活力较高的诱变菌株 | 第41-42页 |
| ·诱变后菌株形态分化 | 第42页 |
| ·固态发酵中单因素影响实验 | 第42-44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4页 |
| ·诱变菌Y0320V的产酶曲线 | 第44-45页 |
| ·诱变菌Y0320V产壳聚糖酶能力与贵州绿僵菌AS3.4608的比较 | 第45页 |
| ·讨论 | 第45-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6-57页 |
| 文献综述及其参考文献 | 第5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