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第一部分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概论 | 第12-19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基础 | 第12-14页 |
(一)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13页 |
(二)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立法基础和制度目的 | 第13-14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概念和性质 | 第14-19页 |
(一) 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债权人代位权的法律性质 | 第15-19页 |
第二部分 传统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与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9-35页 |
一、传统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 第19-24页 |
(一) 传统代位权法律关系规范体系分析 | 第19-21页 |
(二) 传统代位权的成立要件 | 第21-22页 |
(三) 传统代位权的行使 | 第22-24页 |
二、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 第24-30页 |
(一)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法律关系规范体系分析 | 第25页 |
(二) 我国代位权的成立要件 | 第25-27页 |
(三) 我国代位权的行使 | 第27-30页 |
三、我国代位权制度与传统代位权制度的比较与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一) 我国代位权制度与传统代位权制度的差异 | 第30-31页 |
(二) 我国与传统代位权制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四、对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定性 | 第32-35页 |
(一) 司法解释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性质 | 第32-33页 |
(二) 对我国《合同法》第73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评析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设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35-43页 |
一、设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意义 | 第35-38页 |
(一) 设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理论意义 | 第35-36页 |
(二) 设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二、代位权制度不能为债权强制执行制度取代 | 第38-43页 |
(一)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与强制执行第三人权利制度的区别 | 第38-39页 |
(二) 代位权制度不能被替代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以回归传统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为基础 | 第43-55页 |
一、完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规范体系的建议 | 第43-47页 |
(一) 立法体例上的变化 | 第43-44页 |
(二) 对代位权制度进行体系划分,明确保存行为也可代位 | 第44页 |
(三) 扩大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 | 第44-47页 |
二、完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行使方面的建议 | 第47-55页 |
(一)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成立要件 | 第47-49页 |
(二) 增加代位权的行使方式,允许债权人以意思通知方式行使代位权 | 第49-50页 |
(三) 代位权行使的范围 | 第50页 |
(四) 在代位权行使的效力问题上明确采纳“入库规则”,实现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回归 | 第50-54页 |
(五) 完善代位诉讼的相关程序性问题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