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原创性声明第1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4页
绪论 社会转型与德育变革第14-34页
 第一节 从一元教化到百家争鸣—转型期德育变革问题的提出第15-21页
  一、封闭社会中的一元教化:转型之前的学校德育第15-18页
  二、开放社会中的多元竞争:转型期学校德育的挑战与机遇第18-21页
 第二节 转型期学校德育新思路述评第21-28页
  一、德育目的和内容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二、德育方法、德育模式研究进展第22-26页
  三、简评第26-27页
  四、汲取杜威德育思想的营养,建构新型德育思路第27-28页
 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杜威德育思想研究综述第28-32页
  一、杜威德育思想研究专论第28-30页
  二、杜威教育思想专著中的杜威德育思想探讨第30页
  三、德育原理著作中的杜威德育思想阐述第30-31页
  四、简评第31-32页
 第四节 写作思路第32-34页
第一编 杜威的德育大智慧第34-112页
 第一章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第35-63页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第35-52页
   一、杜威的民主社会观第35-37页
   二、杜威的经验观第37-42页
   三、杜威的道德观第42-49页
   四、杜威的教育观第49-52页
  第二节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第52-59页
   一、美国传统道德教育思路及其面临的挑战第52-53页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批评第53-55页
   三、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第55-59页
  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关系第59-63页
   一、杜威德育思想是“道德的教育”思想第59-60页
   二、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同一关系第60-61页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概念分析第61-63页
 第二章 怎样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第63-93页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第63-65页
  第二节 学校教育目的的反思与重构第65-69页
   一、教育目的领域的传统观点第65-66页
   二、杜威对既有教育目的观的分析与批判第66-67页
   三、培养民主时代的良好公民:教育的道德目的第67-69页
  第三节 课程体系的价值反思与厘定第69-74页
   一、衡量学科价值的社会性标准第69-71页
   二、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争议与审思第71-74页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德性分析与重建第74-83页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德性问题第74-77页
   二、教学方法的德性批判与重构第77-81页
   三、“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第81-83页
  第五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第83-88页
   一、理性的道德自律者与政治参与者:民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第83-84页
   二、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第84-88页
  第六节 直接德育的有效性思考第88-91页
   一、直接德育在历史上为什么是有效的第88-89页
   二、当代直接德育如何才能有效第89-91页
   三、直接德育与“做中学”的关系第91页
  第七节 “道德的教育”的新图景第91-93页
 第三章 杜威德育思想的辩证性特征分析第93-110页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第93-98页
   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第94-95页
   二、民主基础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95-96页
   三、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教育目的观第96-97页
   四、个人与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新个人主义第97-98页
  第二节 知识与道德第98-101页
   一、科学知识与道德的隔离与对立第98页
   二、美德就是智慧:柏拉图的道德命题及其反对意见第98页
   三、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杜威的观点第98-100页
   四、能力、修养、纪律与道德也是统一的:杜威观点的延伸第100页
   五、道德与知识统一的教育学意义第100-101页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生长第101-103页
   一、学校教育与生长的隔离第101-102页
   二、学校教育与生长的联合第102-103页
  第四节 经验与课程第103-106页
   一、经验与课程的对立第103-104页
   二、经验与课程的统一第104-106页
  第五节 兴趣与责任第106-107页
   一、兴趣与责任的对立第106页
   二、兴趣与责任的联合第106-107页
  第六节 兴趣与能力第107-110页
   一、兴趣与能力的对立第107-108页
   二、兴趣与能力的统一第108-110页
 小结 杜威德育思想的贡献第110-112页
第二编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第112-192页
 第四章 中国德育变革历程中的杜威德育思想第113-125页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第113-120页
   一、杜威教育思想进入中国第113-115页
   二、杜威教育思想得到全面借鉴第115-116页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历史遭际复杂第116-120页
  第二节 斗争意识笼罩下的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第120-123页
   一、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时代背景第120-121页
   二、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基本情况第121-122页
   三、杜威德育思想遭到批判第122-123页
  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深入认识第123-125页
   一、杜威思想得到重新评价第123页
   二、杜威教育思想得到全面阐发第123-124页
   三、杜威德育思想逐步得到重视第124-125页
 第五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原理创新第125-143页
  第一节 “道德人”的形象重构第125-127页
   一、“道德人”与中国德育传统第125-126页
   二、从“政治人”到“道德常人”:“道德人”的当代发展第126页
   三、“道德人”与“有用的好人”第126-127页
  第二节 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第127-130页
   一、我国德育原理中的德育实体性概念第127-128页
   二、德育实体化的理论支持与批评意见第128-129页
   三、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杜威德育思想的启示第129-130页
  第三节 德育观念的辨析第130-139页
   一、“德育首位”论第130-136页
   二、“学科德育与教书育人”论第136-139页
  第四节 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批评与重建第139-143页
   一、既有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德育实体化倾向第139-140页
   二、德育原理中德育实体化导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第140-141页
   三、需要另一种德育原理第141-143页
 第六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实践创新—学校教育的整体德性改造思路第143-190页
  第一节 从功利教育到责任教育: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第144-154页
   一、何谓功利教育第144-145页
   二、我国学校功利教育的历史与实存第145-148页
   三、功利教育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与现实危害第148-150页
   四、走向自觉的责任教育:转型期学校教育的应然定位第150-154页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第154-167页
   一、何谓“公民”第154页
   二、公民责任及其特征第154-158页
   三、学校教育之道德目的的时代规定第158页
   四、“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教育目的的合法性分析第158-167页
  第三节 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第167-178页
   一、学科教学的德性分析第167-169页
   二、学科教学的德性改造第169-178页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第178-181页
   一、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第179-180页
   二、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第180-181页
  第五节 直接德育的德性改造第181-183页
   一、德育课的德性分析第181-182页
   二、德育课的德性改造第182-183页
  第六节 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对话第183-190页
   一、生活德育的缘起与主张第184-185页
   二、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比较第185-187页
   三、生活德育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责任教育的启示第187-190页
 小结 道德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第190-192页
结论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1页
后记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水库调控研究--以饮马河中游为例
下一篇:椿乳凝胶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