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导言 | 第10-13页 |
| ·品种在养牛生产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 第10-12页 |
| ·乳牛业发展迅速,个体产奶量不断提高 | 第11页 |
| ·肉牛业发展快速 | 第11页 |
| ·奶牛品种单纯化,肉牛品种趋向大型化 | 第11页 |
| ·牛场管理向集约化、专业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 第11-12页 |
| ·在经营管理上,国外肉牛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草原和农副产品,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肉牛的市场竞争力 | 第12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2 国际牛品种改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 第13-20页 |
| ·品种的多元化融合趋势和专门化培育趋势明显 | 第13-14页 |
| ·综合配套系的推广应用 | 第14-15页 |
| ·综合系建立的遗传学基础 | 第15页 |
| ·建立综合系的方法 | 第15页 |
| ·优缺点 | 第15页 |
| ·遗传理论研究取得突破,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 | 第15-17页 |
| ·肉牛的基因与基因型 | 第16页 |
| ·肉牛的经济性状与遗传力 | 第16页 |
| ·肉牛的遗传进展与世代间隔 | 第16-17页 |
| ·种公牛的选择手段更加科学,更系统,后裔测定方法大量应用于生产 | 第17-18页 |
| ·各种育种方法的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 第18-20页 |
| ·引进优良大型肉牛品种 | 第18页 |
| ·对纯种肉牛不断进行选育提高 | 第18-19页 |
| ·普遍实行经济杂交 | 第19-20页 |
| 3 我国牛的品种改良选育方向 | 第20-23页 |
| ·黄牛的选育改良 | 第20-21页 |
| ·黄牛改良方向 | 第20页 |
| ·黄牛的选育改良方法及效果 | 第20-21页 |
| ·水牛肉用方面的选育改良 | 第21-23页 |
| ·水牛改良方向 | 第21页 |
| ·水牛的选育改良方法及效果 | 第21-23页 |
| 4 我省主要黄、水牛品种及其生产性能 | 第23-24页 |
| 5 杂交改良组合模式效果分析 | 第24-27页 |
| ·黄牛改奶牛杂交效果 | 第24-25页 |
| ·水牛杂交改良效果 | 第25-26页 |
| ·肉牛杂交改良效果 | 第26-27页 |
| 6 湖北省牛品种改良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 ·品种引进阶段 | 第27页 |
| ·品种改良阶段 | 第27页 |
| ·深化发展阶段 | 第27-28页 |
| 7 湖北省牛品改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8-32页 |
| ·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少 | 第28页 |
| ·服务收费难 | 第28页 |
| ·法规执行难 | 第28页 |
| ·资金投入减少 | 第28页 |
| ·品改体系松散,机制僵化 | 第28-29页 |
| ·体系残缺松散 | 第29页 |
| ·队伍结构老化 | 第29页 |
| ·技术水平下降,技术服务功能萎缩 | 第29页 |
| ·市场导向功能缺位 | 第29页 |
| ·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脱节 | 第29-32页 |
| ·牛存栏数量减少,品改基础动摇 | 第31页 |
| ·产业链脱节,配套体系缺乏 | 第31-32页 |
| 8 推进湖北省牛品种改良工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32-37页 |
| ·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消费市场 | 第32-33页 |
| ·出台相关政策 | 第32页 |
| ·增加项目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 第32-33页 |
| ·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服务能力 | 第33-34页 |
| ·建立推广机构,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 第33页 |
| ·调整品种结构,加大宣传力度 | 第33-34页 |
| ·明确改良目标,建立品改新体系 | 第34-37页 |
| ·明确改良目标,培育自己的优良品种 | 第34页 |
|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品改新体系 | 第34-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