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由兴及衰 | 第11-16页 |
一、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兴盛(18-19 世纪末) | 第11-12页 |
(一) 公民与道德教育兴盛的表现 | 第11-12页 |
(二) 公民与道德教育兴盛的原因 | 第12页 |
二、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衰落(20 世纪上半叶) | 第12-16页 |
(一) 公民与道德教育衰落的表现 | 第12-14页 |
(二) 公民与道德教育衰落的原因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由衰及兴 | 第16-25页 |
一、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由衰及兴 | 第16-19页 |
(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公民与道德教育步入荒凉时代 | 第16-17页 |
(二) 20 世纪70 年代:公民与道德教育被排斥、淡化与逐步恢复相交织 | 第17-18页 |
(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公民与道德教育回归大学 | 第18-19页 |
二、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由衰及兴的社会背景 | 第19-20页 |
(一) 社会领域:个人主义盛行 | 第19页 |
(二) 政治领域:公民参与率下降 | 第19-20页 |
三、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由衰及兴的思想背景 | 第20-25页 |
(一) 实用主义哲学 | 第20-21页 |
(二) 改造主义理论 | 第21页 |
(三) 价值澄清理论 | 第21-22页 |
(四) 认知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五) 品格教育运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当代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第25-31页 |
一、当代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 | 第25-29页 |
(一) 知识与理解 | 第25-27页 |
(二) 责任与动机 | 第27-29页 |
(三) 践行与参与的能力 | 第29页 |
二、当代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29-31页 |
(一) 个人诚实 | 第30页 |
(二) 社会良心 | 第30页 |
(三) 公民责任 | 第30页 |
(四) 政治参与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当代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31-41页 |
一、课程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 | 第31-35页 |
(一) 通识教育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 | 第31-33页 |
(二) 专业课程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 | 第33-35页 |
二、课外活动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 | 第35-39页 |
(一) 系列时事通讯 | 第36页 |
(二) 夏季读书计划 | 第36页 |
(三) 适应环境计划 | 第36页 |
(四) 一年级新生讨论班 | 第36-37页 |
(五) 荣誉称号 | 第37页 |
(六) 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和校园论坛 | 第37页 |
(七) 以宿舍区为基础的学习 | 第37-38页 |
(八) 社区服务计划 | 第38页 |
(九) 政治俱乐部 | 第38页 |
(十) 宗教组织和活动 | 第38-39页 |
三、校园文化中的公民与道德教育 | 第39-41页 |
(一) 校园的物质特色 | 第39页 |
(二) 学校的历史故事 | 第39-40页 |
(三) 学校的思想和观念 | 第40页 |
(四) 学校仪式 | 第40页 |
(五) 社会化的策略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思考与启示 | 第41-44页 |
一、高校要重视德育 | 第41页 |
二、德育要以学生为本 | 第41-42页 |
三、德育应逐步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强灌方式 | 第42页 |
四、借鉴美国高校中的隐性公民与道德教育方法 | 第42-43页 |
五、加强对德育理论的研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