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缩略词等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2-13页 |
·我国水环境现状 | 第12-13页 |
·水资源现状堪忧 | 第12页 |
·水污染严重 | 第12-13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3页 |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 | 第13-15页 |
·MBR 的组成与分类 | 第13-14页 |
·MBR 的特点 | 第14-15页 |
·MBR 技术基本原理 | 第15页 |
·膜生物反应器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20页 |
·MBR 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MBR 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16-17页 |
·操作条件及运行稳定性研究 | 第17页 |
·膜污染特性及控制研究 | 第17-18页 |
·MBR 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页 |
·新型膜生物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MBR 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MBR 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 第19页 |
·MBR 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膜污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21页 |
·膜污染概念与成因 | 第20页 |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降低膜污染的措施 | 第20-21页 |
·MBR 中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微环境概念 | 第21页 |
·MBR 中独特的微环境 | 第21-22页 |
·微生物产物对膜生物反应器的影响 | 第22-23页 |
·微生物产物对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22页 |
·微生物产物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膜生物反应器除污特性及反应动力学 | 第25-43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装置与流程 | 第25-26页 |
·试验水质 | 第26页 |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6页 |
·试验方法及运行条件 | 第26-27页 |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27-29页 |
·COD 去除效果 | 第27页 |
·氨氮、总氮去除效果 | 第27-28页 |
·磷去除效果 | 第28-29页 |
·膜对污染物的强化去除作用 | 第29-32页 |
·试验水质与运行条件 | 第29页 |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29-30页 |
·氨氮、总氮的去除 | 第30-31页 |
·悬浮物及浊度的去除 | 第31-32页 |
·脱氮性能研究 | 第32-38页 |
·生物脱氮机理 | 第32-34页 |
·动力学试验及细菌检测方法 | 第34-36页 |
·硝化作用的测定 | 第34页 |
·反硝化作用的测定 | 第34页 |
·硝化菌、亚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测定 | 第34-36页 |
·动力学试验及细菌检测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硝化动力学 | 第36页 |
·反硝化动力学 | 第36-37页 |
·菌种计数 | 第37-38页 |
·反硝化效果的提高及控制 | 第38页 |
·抗冲击性能 | 第38-41页 |
·污染物负荷冲击 | 第38-40页 |
·进水COD 容积负荷对出水COD 的影响 | 第38-39页 |
·进水NH_4~+-N 容积负荷对出水NH_4~+-N 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页 |
·对MBR 膜污染的影响 | 第40-41页 |
·pH 值冲击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无排泥运行下膜生物反应器的微环境特征 | 第43-55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试验装置与流程 | 第43-44页 |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EPS 的提取和测定 | 第44页 |
·多糖—蒽酮比色法 | 第44-45页 |
·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比色法 | 第45-46页 |
·污泥特性 | 第46-51页 |
·污泥增殖特性 | 第46-48页 |
·污泥增殖规律 | 第46页 |
·污泥增殖动力学 | 第46-48页 |
·污泥活性随时间的变化 | 第48-49页 |
·污泥沉降性的变化 | 第49-50页 |
·过滤特性的变化 | 第50-51页 |
·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 | 第51页 |
·微生物代谢特性 | 第51-54页 |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SMP 浓度随运行历程的变化 | 第52页 |
·SMP 组成随运行历程的变化 | 第52-53页 |
·胞外聚合物的含量及组成随运行历程的变化 | 第53-54页 |
·EPS 与SMP 的相关关系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微环境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55-63页 |
·微生物产物对MBR 运行的影响 | 第55-57页 |
·SMP 对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55-57页 |
·SMP 对系统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SMP 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EPS 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57页 |
·污泥浓度与曝气强度对MBR 的综合影响 | 第57-61页 |
·对污泥特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58页 |
·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污泥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曝气强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MBR 中微型动物特征及动态变化 | 第63-71页 |
·活性污泥中微型动物的群落结构 | 第63-64页 |
·微型动物的代谢特性及作用 | 第64-65页 |
·代谢特性 | 第64页 |
·微型动物的作用 | 第64-65页 |
·对提高出水水质的作用 | 第64页 |
·对污泥减量的作用 | 第64页 |
·指示作用 | 第64-65页 |
·微型动物的种类鉴别及计数 | 第65页 |
·MBR 中微型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 第65-66页 |
·主要微型动物种群跟踪观察 | 第66-68页 |
·微型动物与污泥沉降特性及处理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膜污染机理及控制 | 第71-82页 |
·膜污染及机理分析 | 第71-73页 |
·膜污染的表达及膜阻力测定 | 第71-72页 |
·膜污染机理分析 | 第72-73页 |
·微生物及活性污泥的污染 | 第72页 |
·有机物污染 | 第72页 |
·无机物污染 | 第72页 |
·浓差极化 | 第72-73页 |
·活性污泥的各组成部分对膜污染的贡献 | 第73-75页 |
·污泥组分的分离 | 第73-74页 |
·阻力测定计算方法 | 第74页 |
·污泥组分对膜污染贡献及分析 | 第74-75页 |
·实用性膜污染模型 | 第75-7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5页 |
·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 | 第75-77页 |
·均匀设计法 | 第76页 |
·试验设计及结果 | 第76-77页 |
·模型求解及效果检验 | 第77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77页 |
·显著性检验及因素主次的确定 | 第77页 |
·模型应用及运行条件对膜污染阻力模型的影响 | 第77-78页 |
·模型应用 | 第77-78页 |
·运行条件对膜污染阻力模型的影响 | 第78页 |
·膜污染控制 | 第78-80页 |
·优化膜分离的微生态环境 | 第79-80页 |
·优化膜分离条件 | 第79页 |
·新型组合工艺 | 第79-80页 |
·改善混合液性质控制膜污染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83-84页 |
·建议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