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2-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5页 |
·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 第12-13页 |
·大气中SO_2和 NO_x的来源 | 第13-14页 |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及收费标准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本研究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氮氧化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同时脱硫脱氮技术 | 第17-29页 |
·氮氧化物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17-18页 |
·一氧化氮(NO) | 第17页 |
·二氧化氮(NO_2) | 第17页 |
·其他氮氧化物 | 第17-18页 |
·NO_x的危害 | 第18页 |
·燃烧过程中 NO_x的生成机理 | 第18-19页 |
·热力NO_x | 第18-19页 |
·快速NO_x | 第19页 |
·燃料NO_x | 第19页 |
·烟气脱硫脱氮技术发展历史回顾 | 第19-21页 |
·同时脱硫脱氮技术 | 第21-27页 |
·炉内燃烧中同时脱硫脱氮技术 | 第21页 |
·燃烧后烟气联合脱硫脱氮技术 | 第21-27页 |
·联合脱硫脱氮技术发展前景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脱氮添加剂的初步筛选 | 第29-38页 |
·试验流程和参数的确定 | 第29页 |
·检测方法 | 第29-32页 |
·气相检测 | 第29-31页 |
·液相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脱硫脱氮效率的计算 | 第32-33页 |
·小试过程 | 第33页 |
·添加剂的筛选 | 第33-37页 |
·硫酸亚铁作添加剂 | 第33-34页 |
·Fe(Ⅱ)-(EDTA)作添加剂 | 第34页 |
·半胱氨酸合铁(II)作添加剂 | 第34-35页 |
·钼兰作添加剂 | 第35页 |
·尿素作添加剂 | 第35-36页 |
·亚硫酸铵作添加剂 | 第36页 |
·硫代硫酸钠作添加剂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热力学分析 | 第38-42页 |
·热力学定律 | 第38-39页 |
·化学反应的 GIBBS 函数变 | 第39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39-41页 |
·吸收反应 Gibbs 函数变的计算 | 第39-40页 |
·平衡系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影响吸收效率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42-50页 |
·反应机理 | 第42-43页 |
·石灰石脱硫主要化学反应 | 第42-43页 |
·尿素脱氮机理 | 第43页 |
·尿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43页 |
·尿素对吸收剂溶解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模拟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氧化度的检测 | 第44-45页 |
·氧化度的定义 | 第44-45页 |
·检测方法 | 第45页 |
·模拟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检测 | 第45页 |
·试验步骤与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操作条件 | 第45页 |
·测试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吸收剂pH 值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 第46页 |
·吸收反应温度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反应器有效高度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 第47页 |
·烟气中NO_x的氧化度对 NO_x脱除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添加剂投加量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添加尿素后石灰石浆液吸收SO_2的性能试验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脱氮添加剂在简易湿法脱硫中试装置上的试验研究 | 第50-61页 |
·试验装置 | 第50-52页 |
·烟气发生系统 | 第50页 |
·吸收塔 | 第50页 |
·水雾化喷嘴 | 第50页 |
·浆液制备系统 | 第50-52页 |
·浆液循环系统 | 第52页 |
·测量控制系统 | 第52页 |
·试验步骤和方法 | 第52-53页 |
·测试项目和方法 | 第53页 |
·试验工况 | 第53-54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吸收剂浆液pH 值对脱硫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54页 |
·吸收剂浆液液气比对脱硫脱氮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气液接触方式对脱硫脱氮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原烟气有害气体进口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n(尿素)/n(氮氧化物)对脱氮率的影响 | 第57页 |
·Ca/S 对脱硫脱氮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尿素浓度的变化对原有系统脱硫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石灰石浆液脱氮效率的试验 | 第59页 |
·试验结论 | 第59-61页 |
第七章 吸收反应副产物处理研究 | 第61-66页 |
·副产物石膏中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石膏中Ca_5O_4·2H_2O 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1页 |
·石膏中CaCO_3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1页 |
·石膏中Ca_5O_3·0.5H_2O 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可能反应的分析 | 第62-63页 |
·SO_2的吸收过程 | 第62页 |
·NO_x的吸收过程 | 第62页 |
·SO_2与尿素的反应过程 | 第62页 |
·NO_x溶于水的反应过程 | 第62-63页 |
·亚硫酸钙的氧化 | 第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页 |
·亚硫酸钙转化率的计算公式 | 第63页 |
·脱硫脱氮一体化工艺的废液分析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曝气时间对亚硫酸钙浓度的影响 | 第64页 |
·曝气量对亚硫酸钙浓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八章 脱硫脱氮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66-79页 |
·已有研究进展简介 | 第66-67页 |
·湿法烟气脱硫脱氮过程 | 第67-68页 |
·脱硫过程 | 第67-68页 |
·脱氮过程 | 第68页 |
·吸收机理—双膜理论 | 第68-71页 |
·气相分传质速率方程 | 第69-70页 |
·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 | 第70页 |
·总传质速率方程 | 第70-71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71页 |
·脱硫反应模型的建立 | 第71-75页 |
·SO_2气体向液膜表面的传质速率 | 第71-72页 |
·SO_2总传质 | 第72-74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74-75页 |
·脱氮反应模型的建立 | 第75-77页 |
·NO_x气体向液膜表面的传质通量 | 第75-76页 |
·NO_x总传质 | 第76-77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九章 脱硫脱氮一体化工艺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 | 第79-82页 |
·脱氮工艺流程设想 | 第79-80页 |
·国外常用技术的经济技术指标 | 第80-81页 |
·石灰石浆液添加尿素同时脱硫脱氮工艺的经济技术指标 | 第81页 |
·环境效益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十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