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拯救--儿童提问与早期教育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28页 |
一、问题之源 | 第8-12页 |
二、已有的视域和问题域 | 第12-20页 |
三、问题域的推进 | 第20-28页 |
(一) 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20-21页 |
(二) 研究的方法论视域 | 第21-28页 |
第一章 儿童问题的哲学诠释 | 第28-55页 |
第一节 儿童提问:朴素的哲学思维 | 第29-42页 |
一 对本原的追问 | 第29-33页 |
二 对认识的追问 | 第33-36页 |
三 对美德的追问 | 第36-42页 |
第二节 儿童提问:一种存在方式 | 第42-55页 |
一 提问:儿童自然天性的内在规定 | 第42-44页 |
二 提问:文化性对儿童的内在规定 | 第44-49页 |
三 提问:超越性对儿童的内在规定 | 第49-55页 |
第二章 儿童问题世界的价值 | 第55-80页 |
第一节 问题与儿童的可能生活 | 第56-64页 |
一 儿童之生存面对“可能性” | 第56-59页 |
二 “可能生活”体现可能之在 | 第59-64页 |
第二节 问题与儿童的创造生活 | 第64-72页 |
一 问题是创造生活的起点 | 第64-68页 |
二 问题是创造生活的动力 | 第68-72页 |
第三节 问题与儿童的幸福生活 | 第72-80页 |
一 从“专制”走向“自由” | 第72-76页 |
二 从“工具性”走向“诗性” | 第76-80页 |
第三章 儿童问题的实证研究 | 第80-118页 |
研究一 教养方式与儿童提问 | 第81-97页 |
1.1 研究假设 | 第8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1页 |
1.3 研究工具 | 第81-85页 |
1.4 结论与分析 | 第85-97页 |
研究二 思考风格与儿童提问 | 第97-109页 |
2.1 研究假设 | 第97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97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97-102页 |
2.4 结论与分析 | 第102-109页 |
研究三 自我满意度与儿童提问 | 第109-118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10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09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109-114页 |
3.4 结论与分析 | 第114-118页 |
第四章 儿童问题的生态危机 | 第118-149页 |
第一节 “制度化”的生活 | 第119-137页 |
一 知识维度 | 第119-132页 |
(一) 提问的“放逐” | 第120-129页 |
(二) 体验的“遮蔽” | 第129-132页 |
二 权力维度 | 第132-137页 |
第二节 “秩序化”的家庭 | 第137-144页 |
一 观念维度:家庭的“魔咒” | 第137-141页 |
二 情感维度:单向度的“占有” | 第141-144页 |
第三节 “巫术化”的媒体 | 第144-149页 |
第五章 问题教学:儿童问题世界的回应 | 第149-199页 |
第一节 问题教学的“荒地” | 第150-159页 |
一 知识误解为目的 | 第150-156页 |
二 重构教育目的:超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 | 第156-159页 |
第二节 教学的现代性转向 | 第159-171页 |
一 教学观念的转向 | 第159-162页 |
(一) 传统的“工学观” | 第159-160页 |
(二) 问题教学观 | 第160-162页 |
二 教学空间的转向 | 第162-171页 |
(一) 从“物化”的空间转向“兴趣”生成空间 | 第163-165页 |
(二) 从“封闭”的空间转向“开放”空间 | 第165-166页 |
(三) 从“单一化”的空间转向“多样化”空间 | 第166-168页 |
(四) 从“公共化”的空间转向“个体化”空间 | 第168-171页 |
第三节 走向问题教学 | 第171-191页 |
一 通向问题的背后 | 第171-172页 |
二 回应的一般策略 | 第172-186页 |
三 问题教学的实施 | 第186-191页 |
第四节 儿童哲学:可能的问题教学模式 | 第191-199页 |
一 儿童哲学的必要与可能 | 第191-193页 |
二 儿童哲学教学:一个个案 | 第193-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3页 |
附录 | 第203-207页 |
后记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