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第一章 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 基因组DNA | 第15页 |
2 质粒 | 第15-16页 |
3 鞭毛基因系统 | 第16页 |
4 致病因子 | 第16-19页 |
·溶血毒素 | 第16-18页 |
·耐热性溶血毒素(TDH) | 第16-17页 |
·TDH相关溶血毒素(TRH) | 第17-18页 |
·不耐热溶血毒素(TLH) | 第18页 |
·尿素酶 | 第18页 |
·黏附因子 | 第18-19页 |
·侵袭力 | 第19页 |
5 结语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及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 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 | 第20-21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 | 第21页 |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第21-22页 |
·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 | 第22页 |
·编码极性鞭毛的基因位点RFLP分析(Fla locus RFLP分析) | 第22页 |
·ERIC-PCR分型技术 | 第22-23页 |
2 基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基因探针 | 第23页 |
·耐热溶血素基因(tdh)探针 | 第23页 |
·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探针 | 第23页 |
·常规PCR方法 | 第23-24页 |
·多重PCR方法 | 第24-25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5页 |
3 结语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创伤弧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 创伤弧菌感染症的流行病学 | 第26-27页 |
·病原学 | 第26页 |
·地区及季节分布 | 第26页 |
·感染源与感染途径 | 第26-27页 |
·人群分布及易感性 | 第27页 |
2 创伤弧菌感染症的临床特点 | 第27页 |
3 创伤弧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 第27-31页 |
·细胞外酶 | 第28页 |
·溶细胞素 | 第28-29页 |
·其他 | 第29-31页 |
·载铁体 | 第29页 |
·弹性硬蛋白酶 | 第29页 |
·巨噬细胞凋亡 | 第29-31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31-52页 |
第四章 用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 PCR技术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 第31-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菌株 | 第31-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引物和TaqMan探针的设计和合成 | 第32-33页 |
·细菌记数方法和分离鉴定 | 第33页 |
·Real-time PCR | 第33页 |
·模板DNA的提取 | 第33页 |
·PCR扩增 | 第33页 |
·制作标准曲线 | 第33页 |
2 结果 | 第33-37页 |
·Real-time PCR的特异性 | 第33-34页 |
·Real-time PCR的敏感性 | 第34-37页 |
·纯培养的副溶血弧菌DNA检测 | 第34-35页 |
·人工布菌的牡蛎匀浆中副溶血弧菌DNA的检测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用双重Real-time PCR方法同步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创伤弧菌 | 第39-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菌株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页 |
·引物和TaqMan探针的设计和合成 | 第40-41页 |
·细菌记数方法和分离鉴定 | 第41页 |
1 .6 Real-time PCR | 第41页 |
·样品的准备及DNA的提取 | 第41页 |
·PCR扩增 | 第41页 |
·制作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干扰实验 | 第42页 |
·人工布菌样品中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的定量检测 | 第42页 |
2 结果 | 第42-45页 |
·Real-time PCR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第42-44页 |
·干扰实验 | 第44页 |
·人工布菌样品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DNA的检测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华东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污染情况调查 | 第48-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培养基 | 第4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48-49页 |
·Real-time PCR | 第49页 |
·样品的准备及DNA的提取 | 第49页 |
·PCR扩增 | 第49页 |
2 结果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