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7-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1页
 第一节 问题引入第8页
  一、公众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第8页
  二、公众科普实践需要公众科普教育理论的指导第8页
 第二节 科普教育发展历程第8-9页
  一、前科学普及阶段第8-9页
  二、传统科普阶段第9页
  三、现代科普阶段第9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分析第9-11页
  一、模式的概念第9-10页
  二、现代公众科普教育第10页
  三、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第10-11页
第二章 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分析第11-16页
 第一节 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指导理念与目标第11-12页
  一、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指导理念第11-12页
  二、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目标第12页
 第二节 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实施第12-13页
 第三节 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局限性第13-16页
第三章 中国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构建第16-48页
 第一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理念:公众理解科学第16-21页
  一、公众理解科学的内涵第16-17页
  二、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第17-21页
 第二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目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第21-27页
  一、科学素养内涵的演进第22-23页
  二、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第23-27页
  三、我国成人科学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第27页
 第三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第27-30页
  一、公众科普教育的主体第27-28页
  二、公众科普教育的内容第28页
  三、公众科普教育的手段第28-29页
  四、公众科普教育的对象第29-30页
  五、公众科普教育的效果第30页
 第四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第30-48页
  一、营造科普教育社会氛围,建设优良的科普教育环境第30-31页
  二、政府推动、规划组织和领导,保障科普工作高效运行第31-32页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广泛的社会科普组织体系第32-35页
  四、大众传媒宣传配合,加强科技传播系统建设第35-39页
  五、加强科普人力资源建设,创立高素质的科普队伍第39-43页
  六、广泛吸纳资金,开辟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第43页
  七、健全科普教育的法制建设,为科普教育提供法律保证第43-44页
  八、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44-45页
  九、加强科普创新,为科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第45-46页
  十、关注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提升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双重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下一篇:广播信号的远程监测与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