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问题引入 | 第8页 |
一、公众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 第8页 |
二、公众科普实践需要公众科普教育理论的指导 | 第8页 |
第二节 科普教育发展历程 | 第8-9页 |
一、前科学普及阶段 | 第8-9页 |
二、传统科普阶段 | 第9页 |
三、现代科普阶段 | 第9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分析 | 第9-11页 |
一、模式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现代公众科普教育 | 第10页 |
三、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分析 | 第11-16页 |
第一节 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指导理念与目标 | 第11-12页 |
一、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指导理念 | 第11-12页 |
二、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目标 | 第12页 |
第二节 传统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实施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公众科普教育的局限性 | 第13-16页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构建 | 第16-48页 |
第一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理念:公众理解科学 | 第16-21页 |
一、公众理解科学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 | 第17-21页 |
第二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目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 第21-27页 |
一、科学素养内涵的演进 | 第22-23页 |
二、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 第23-27页 |
三、我国成人科学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 第27页 |
第三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7-30页 |
一、公众科普教育的主体 | 第27-28页 |
二、公众科普教育的内容 | 第28页 |
三、公众科普教育的手段 | 第28-29页 |
四、公众科普教育的对象 | 第29-30页 |
五、公众科普教育的效果 | 第30页 |
第四节 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 | 第30-48页 |
一、营造科普教育社会氛围,建设优良的科普教育环境 | 第30-31页 |
二、政府推动、规划组织和领导,保障科普工作高效运行 | 第31-32页 |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广泛的社会科普组织体系 | 第32-35页 |
四、大众传媒宣传配合,加强科技传播系统建设 | 第35-39页 |
五、加强科普人力资源建设,创立高素质的科普队伍 | 第39-43页 |
六、广泛吸纳资金,开辟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 第43页 |
七、健全科普教育的法制建设,为科普教育提供法律保证 | 第43-44页 |
八、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九、加强科普创新,为科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 第45-46页 |
十、关注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提升公众整体科学素养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