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0页 |
·乡村旅游发展与景观无序开发 | 第10-11页 |
·循环经济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旅游循环经济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第23-35页 |
·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要点 | 第23-27页 |
·循环经济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旅游循环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 第24-25页 |
·旅游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 第25-26页 |
·旅游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联系 | 第26-27页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要点 | 第27-3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乡村景观的概念 | 第28-30页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 第30-32页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 第32-33页 |
·旅游循环经济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引导意义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35-51页 |
·乡村景观规划的阶段与层次 | 第35页 |
·区域乡村景观规划 | 第35页 |
·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 第35页 |
·乡村景观修建性详细规划 | 第35页 |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5-36页 |
·自然要素 | 第35-36页 |
·人工要素 | 第36页 |
·非物质文化要素 | 第36页 |
·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36-39页 |
·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 第36-37页 |
·传统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传统乡村景观转型 | 第37-39页 |
·旅游循环经济与乡村景观规划结合案例分析 | 第39-47页 |
·以北京蟹岛度假村为例 | 第39-43页 |
·以云南省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研究 | 第43-47页 |
·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47-50页 |
·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乡村景观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 第47-49页 |
·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 第49页 |
·乡村景观具体设计 | 第49-50页 |
·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传统乡村景观规划对比分析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西湖旅游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 第51-77页 |
·西湖旅游区基础资料(基本情况)调查 | 第51-54页 |
·地理区位及规划范围 | 第51-52页 |
·地质地貌 | 第52页 |
·气候特征 | 第52页 |
·水文环境 | 第52页 |
·生态系统 | 第52-53页 |
·基础设施 | 第53-54页 |
·乡村景观现状分析 | 第54-61页 |
·开发现状 | 第54-55页 |
·景观现状 | 第55页 |
·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西湖居民及游客问卷调查分析 | 第57-60页 |
·西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 第60-61页 |
·西湖旅游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 第61-76页 |
·规划范围 | 第61页 |
·景观分区 | 第61-62页 |
·景观斑块分析 | 第62-63页 |
·景观区具体乡村景观设计 | 第63-72页 |
·道路系统规划 | 第72-73页 |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 第73-74页 |
·资源保护与景观生态建设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旅游循环经济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 第77-82页 |
·旅游循环经济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要求 | 第77-78页 |
·减量化原则——减少生态成本,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 第77页 |
·再使用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 第77-78页 |
·再循环原则——提高旅游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 第78页 |
·生态化原则 | 第78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78页 |
·旅游循环经济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意义 | 第78-81页 |
·旅游循环经济是解决乡村旅游资源破坏、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78-79页 |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乡村旅游绿色消费的得力举措 | 第79-80页 |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本文结论 | 第82页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研究 | 第91-92页 |
附录B:问卷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