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流及河口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独创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摘 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 ·水体中硅的分类 | 第12-13页 |
| ·硅在水体中的循环 | 第13-19页 |
|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3-15页 |
| ·生物硅的地球化学循环 | 第15-19页 |
| ·各形态硅的测定 | 第19-24页 |
| ·溶解硅酸盐的测定 | 第19页 |
| ·生物硅的测定 | 第19-23页 |
| ·成岩硅的测定 | 第23-24页 |
| ·大型水利工程对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 第24-27页 |
|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7-31页 |
| ·长江及三峡大坝概况 | 第27-29页 |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1-32页 |
| ·仪器 | 第31页 |
| ·试剂 | 第31-32页 |
|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32-35页 |
| ·标准品的获得和样品采集 | 第32-34页 |
| ·样品的保存 | 第34-35页 |
| ·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 ·各形态硅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 ·样品测定 | 第36-37页 |
| 3 悬浮颗粒物中生物硅、成岩硅测定方法研究 | 第37-43页 |
| ·测定方法 | 第37-39页 |
| ·生物硅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 ·成岩硅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测定方法改进 | 第39-40页 |
| ·方法验证 | 第40-42页 |
|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 第40页 |
| ·国际互校样生物硅的测定 | 第40-41页 |
| ·近海海洋沉积物标样颗粒硅的测定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长江干流各形态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 第43-59页 |
| ·调查区域概况 | 第43页 |
| ·结果 | 第43-52页 |
| ·讨论 | 第52-57页 |
| ·长江干流各形态硅的分布 | 第52-56页 |
| ·长江水体中溶解硅酸盐的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5. 三峡水库坝前水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第59-81页 |
| ·调查区域概况 | 第59页 |
| ·三峡水库坝前水域各形态硅的分布特征 | 第59-78页 |
| ·各形态硅的平面分布 | 第59-64页 |
| ·各形态硅的断面分布 | 第64-75页 |
| ·Y2 站各形态硅垂直分布 | 第75-78页 |
| ·三峡坝前水域各形态硅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6 长江口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81-86页 |
| ·采样区域概况 | 第81-82页 |
| ·各形态硅的分布 | 第82-84页 |
| ·断面1 | 第82-83页 |
| ·断面2 | 第83-84页 |
| ·各形态硅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7 结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