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第一节 研究主题的浮现 | 第10-18页 |
一、创业实践的发展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11-14页 |
三、基于专业的选择 | 第14-16页 |
四、研究目的的确定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明确 | 第18-22页 |
一、一般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二、关键概念厘定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第22-36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2-25页 |
一、生活历史法的确定 | 第22页 |
二、生活历史法的概念 | 第22-23页 |
三、生活历史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四、生活历史法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研究合作者的确定 | 第25-27页 |
一、成为研究合作者的基本要求 | 第25-26页 |
二、合作者的确定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生成 | 第27-28页 |
一、准备阶段 | 第27-28页 |
二、访谈过程 | 第28页 |
三、文本生成 | 第28页 |
第四节 文本分析的步骤 | 第28-31页 |
一、初步分析 | 第28-30页 |
二、深入分析 | 第30-31页 |
第五节 研究报告的成文 | 第31-33页 |
一、成文思路 | 第31-32页 |
二、成文样式 | 第32-33页 |
第六节 研究过程的评估 | 第33-36页 |
一、确定研究的基本范式 | 第33-34页 |
二、判断研究的真实性 | 第34页 |
三、重塑研究的推论性 | 第34-35页 |
四、注意研究的逻辑性 | 第35页 |
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个案分析Ⅰ | 第36-63页 |
第一节 孙女士的生活历史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 | 第40-44页 |
一、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第40-42页 |
二、学习行为的调整与变化 | 第42-44页 |
三、小结 | 第44页 |
第三节 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 | 第44-52页 |
一、动用人际关系 | 第46-47页 |
二、寻找社会支持 | 第47-49页 |
三、利用学习资源 | 第49-50页 |
四、自我反思总结 | 第50-51页 |
五、转变为“传道者” | 第51-52页 |
六、小结 | 第52页 |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 | 第52-60页 |
一、成功创业—摸索够吗? | 第52-53页 |
二、矛盾性格—来自哪里,去向何方? | 第53-56页 |
三、创业培训—谁的责任? | 第56-57页 |
四、外企生涯—怎样看待? | 第57-58页 |
五、文化冲突—如何适应? | 第58-59页 |
六、现代女性—解放了吗? | 第59-60页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 | 第60-63页 |
一、联系访谈 | 第60-61页 |
二、访谈过程 | 第61页 |
三、分析过程 | 第61-62页 |
四、成文过程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个案分析Ⅱ | 第63-87页 |
第一节 程女士的生活历史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 | 第66-72页 |
一、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第67-69页 |
二、学习行为的调整和变化 | 第69-71页 |
三、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 | 第72-77页 |
一、建立人际关系 | 第72-74页 |
二、寻找社会支持 | 第74-75页 |
三、利用学习资源 | 第75-76页 |
四、自我实践摸索 | 第76-77页 |
五、小结 | 第77页 |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 | 第77-84页 |
一、不断超越—在超越谁? | 第77-79页 |
二、缺失的爱—回报给谁? | 第79-80页 |
三、学历文凭—不重要吗? | 第80-81页 |
四、得到真爱—足够了吗? | 第81-82页 |
五、传统文化—如何取舍? | 第82-84页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 | 第84-87页 |
一、联系访谈 | 第84-85页 |
二、访谈过程 | 第85页 |
三、分析过程 | 第85-86页 |
四、成文过程 | 第86-87页 |
第五章 个案分析Ⅲ | 第87-112页 |
第一节 刘女士的生活历史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 | 第90-96页 |
一、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第91-92页 |
二、学习行为的变化与强化 | 第92-96页 |
三、小结 | 第96页 |
第三节 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 | 第96-102页 |
一、转变社会角色 | 第96-97页 |
二、建立社会网络 | 第97-99页 |
三、转变经营观念 | 第99-100页 |
四、转变为“传道者” | 第100-101页 |
五、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 | 第102-108页 |
一、个性养成—怎样对待? | 第102-104页 |
二、社会移情—找准了吗? | 第104-106页 |
三、社会资源—如何把握? | 第106-107页 |
四、体制转变—如何应对? | 第107-108页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 | 第108-112页 |
一、联系访谈 | 第108页 |
二、访谈过程 | 第108-109页 |
三、分析过程 | 第109页 |
四、成文过程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发现与感悟 | 第112-125页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112-121页 |
一、学习行为 | 第112-118页 |
二、相关发现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研究感悟 | 第121-125页 |
一、遇到的问题 | 第121-122页 |
二、问题的解决 | 第122-123页 |
三、仍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5页 |
附录1 | 第125-126页 |
附录2 | 第126-127页 |
附录3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后记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