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春秋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活动--《左传》研究札记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20页
 第一节 本论题的提出和相关问题点第8-9页
 第二节 《左传》文学研究概述第9-18页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要点第18-20页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形成(上)·上古汉语和创作者第20-67页
 第一节 上古汉语第20-32页
  一、甲骨文第20-23页
  二、金文第23-28页
  三、《尚书》与《诗经》第28-31页
  四、《左传》第31-32页
 第二节 创作者第32-42页
  一、王公贵族第32-33页
  二、下层官员第33-36页
  三、底层民众第36-42页
 附录一 左传引古佚书考第42-63页
 附录二 《春秋左氏传》经传离合考第63-67页
第三章 春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形成(下)·历史理性与世俗情感第67-102页
 第一节 历史理性在春秋时代的强化第67-90页
  一、从卜官到史官转变过程中《易》的关键作用第70-73页
  二、军职之史与记事之史的并行系统第73-87页
  三、春秋时代历史理性的强化第87-90页
 第二节 雅乐与俗乐—青铜乐器与音乐世俗精神的普遍化第90-102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铭文中的相关线索第90-91页
  二、西周时代乐器铭文中所见的娱神论与娱乐论第91-95页
  三、春秋战国时代乐器铭文的世俗精神第95-97页
  四、冲击与回应:儒家乐论的选择第97-102页
第四章 春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分期第102-141页
 第一节 沉潜期的文学与文学活动概述第104-111页
  一、隐公时代(公元前722-712年第105-106页
  二、桓公时代(公元前711-694年)第106-109页
  三、庄公、闵公时代(公元前693-660年)第109-111页
 第二节 发展期的文学与文学活动概述第111-123页
  一、僖公时代(公元前659-627年)第111-115页
  二、文公时代(公元前626-609年)第115-118页
  三、宣公时代(公元前608-591年)第118-120页
  四、成公时代(公元前590-573年)第120-123页
 第三节 繁荣期的文学与文学活动概述第123-141页
  一、襄公时代(公元前572-542年)第123-129页
  二、昭公时代(公元前541-510年)第129-135页
  三、定公时代(公元前509-495年)第135-138页
  四、哀公时代(公元前494-467年)第138-141页
第五章 春秋时代文学的地域分野(上)第141-177页
 第一节 春秋时代政治与自然地理的概况第141-144页
 第二节 春秋时代文学的三大地理板块第144-147页
 第三节 齐鲁派的文学与文学活动第147-177页
  一、齐国的地理、风俗与文学第148-161页
  二、鲁国的地理、风俗与文学第161-168页
  三、齐鲁派的文学作者与文学活动第168-169页
  四、齐鲁派的文学风格第169-177页
第六章 春秋时代文学的地域分野(下)第177-220页
 第一节 晋郑派的文学与文学活动第177-201页
  一、晋国的地理、风俗与文学第177-184页
  二、郑国的地理、风俗与文学第184-195页
  三、晋郑派的文学作者与文学活动第195-196页
  四、晋郑派的文学风格第196-201页
 第二节 秦楚派的文学与文学活动第201-220页
  一、秦国的地理、风俗与文学第201-209页
  二、楚国的地理、风俗与文学第209-214页
  三、秦楚派的文学作者与文学活动第214-215页
  四、秦楚派的文学风格第215-220页
第七章 总结第220-225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225-229页
后记第229-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渭北农户肉羊生态养殖模式及应用效果研究
下一篇: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