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关于适应的由来和含义 | 第13-14页 |
(二) 学校适应的定义 | 第14-15页 |
(三) 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 学校适应的构成 | 第15页 |
2 学校适应的评估 | 第15-16页 |
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18-25页 |
(一)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0-24页 |
3 建模原理 | 第24-25页 |
三 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一) 准备阶段 | 第25页 |
(二) 问卷调查的实施及其质量控制 | 第25页 |
(三) 数据资料的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四 结果分析 | 第26-43页 |
(一) 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基本状况 | 第26-29页 |
1 云南省与武汉市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比较 | 第26-27页 |
2 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多元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3 不同家庭居住地、父母亲受教育水平、生活月支出、家庭类型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差异比较 | 第28-29页 |
(二) 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状况分析 | 第29-37页 |
1 生活事件状况 | 第29-31页 |
2 社会支持状况 | 第31-33页 |
3 应对策略状况 | 第33-35页 |
4 系统家庭动力特征 | 第35-37页 |
(三) 各影响因素与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 第37-43页 |
1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2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 | 第38-42页 |
3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的整合性结果 | 第42-43页 |
五 分析与讨论 | 第43-54页 |
(一) 云南省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分析 | 第43-45页 |
(二) 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4页 |
1 生活事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5-47页 |
2 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7-49页 |
3 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4 家庭因素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 第50-54页 |
六 结论 | 第54-55页 |
七 本研究的局限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