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廉政监察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腐败概述 | 第10-15页 |
(一) 腐败的界定 | 第10-11页 |
⒈政治学角度的腐败 | 第10页 |
⒉经济学角度的腐败 | 第10-11页 |
⒊社会学角度的腐败 | 第11页 |
(二) 腐败的成因 | 第11-13页 |
⒈公共权力派生论 | 第11页 |
⒉经济理性人论 | 第11-12页 |
⒊思想文化因素论 | 第12页 |
⒋人性恶理论 | 第12页 |
⒌社会心理因素论 | 第12-13页 |
(三) 腐败的危害 | 第13-15页 |
⒈腐败对政治的危害 | 第13页 |
⒉腐败对经济的危害 | 第13-14页 |
⒊腐败对社会的危害 | 第14-15页 |
二、廉政监察理论阐释 | 第15-20页 |
(一) 与廉政监察相关的概念 | 第15-17页 |
⒈廉政 | 第15页 |
⒉监察 | 第15-16页 |
⒊廉政监察 | 第16-17页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0页 |
⒈行政监督 | 第17-18页 |
⒉行政监察 | 第18页 |
⒊效能监察 | 第18-19页 |
⒋执法监察 | 第19-20页 |
三、境外廉政制度概述 | 第20-27页 |
(一) 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 第20-22页 |
⒈议会监察公署的设置 | 第20-21页 |
⒉议会监察专员的职责 | 第21页 |
⒊议会监察专员的权限 | 第21-22页 |
(二) 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制度 | 第22-23页 |
⒈贪污调查局的设置 | 第22页 |
⒉贪污调查局的职责 | 第22页 |
⒊贪污调查局的权限 | 第22-23页 |
(三) 香港的廉政公署制度 | 第23-25页 |
⒈廉政公署的设置 | 第24页 |
⒉廉政公署的职责 | 第24页 |
⒊廉政公署的权限 | 第24-25页 |
(四) 总结 | 第25-27页 |
四、我国廉政监察制度的历程和现状 | 第27-40页 |
(一) 我国廉政监察制度的历程 | 第27-29页 |
⒈制度形成时期(1949 年—1954 年) | 第27页 |
⒉制度调整时期(1954 年—1959 年) | 第27-28页 |
⒊恢复重建阶段(1986—1997 年) | 第28页 |
⒋法制化阶段(1997 年后) | 第28-29页 |
(二) 我国廉政监察制度的现状 | 第29-40页 |
⒈党政不分、双重领导的体制使廉政监察处于被动 | 第29-31页 |
⒉廉政监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31-32页 |
⒊廉政监察法制落后 | 第32-35页 |
⒋廉政监察机制不健全 | 第35-40页 |
五、完善我国廉政监察制度的思考 | 第40-53页 |
(一) 扭转廉政监察体制的被动局面 | 第40-43页 |
⒈党政分离,建立独立的廉政监察体制 | 第40-41页 |
⒉摆脱地方政府的制约 | 第41-42页 |
⒊加大上下级廉政监察机关的联系 | 第42-43页 |
(二) 合理安排廉政监察机构的设置 | 第43页 |
(三) 完善廉政监察法制 | 第43-46页 |
⒈改变现有的立法缺陷 | 第44页 |
⒉提高已有廉政监察法规的质量 | 第44-45页 |
⒊尽快出台廉政监察条例及其配套法规 | 第45-46页 |
(四) 健全廉政监察机制 | 第46-53页 |
⒈人员机制 | 第46-48页 |
⒉职能机制 | 第48-50页 |
⒊协调廉政监察机关与相关职能机关的配合机制 | 第50-51页 |
⒋完善对廉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机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