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程序立法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行政程序法的基本理论 | 第9-19页 |
(一) 行政程序法的涵义分析 | 第9-12页 |
1. 程序的涵义分析 | 第9页 |
2. 行政程序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1页 |
3. 行政程序法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三) 行政程序法的法源 | 第14-16页 |
(四) 行政程序法的功能 | 第16-17页 |
(五)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法律价值 | 第17-19页 |
二、境外行政程序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第19-24页 |
(一) 行政程序立法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19页 |
(二) 美国的行政程序法 | 第19-20页 |
(三) 德国的行政程序法 | 第20-21页 |
(四) 日本的行政程序法 | 第21页 |
(五) 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程序法 | 第21-22页 |
(六) 境外行政程序法的借鉴意义 | 第22-24页 |
三、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现状及法典化必要性 | 第24-29页 |
(一) 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二) 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现状 | 第25-26页 |
(三) 我国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四、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构想 | 第29-41页 |
(一) 行政程序法适用范围的分析 | 第29-30页 |
(二) 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选择 | 第30-31页 |
(三) 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采纳 | 第31-33页 |
(四) 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确立 | 第33-37页 |
1. 听证制度 | 第33-34页 |
2. 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 第34-35页 |
3. 行政回避制度 | 第35-36页 |
4. 行政程序法的法律责任机制 | 第36-37页 |
(五) 行政程序法基本内容的选择 | 第37-38页 |
(六) 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架构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