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工艺论文

高温煤气化动力学及两段式气化炉的模型研究

第1章 课题背景第1-26页
   ·煤气化是洁净煤的重要方向第11-14页
     ·能源和环境现状第11-12页
     ·煤气化的重要性第12-13页
     ·国内外煤气化发展第13-14页
   ·煤气化动力学研究第14-22页
     ·煤气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煤气化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7-20页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第20-22页
   ·气化炉模型第22-24页
     ·热力学模型第22-23页
     ·动力学模型第23-24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26页
     ·高温煤气化动力学第24-25页
     ·两段式气化炉动力学模型第25-26页
第2章 高温煤气化动力学研究第26-34页
   ·实验方法第26页
   ·实验结果第26-28页
   ·高温动力学参数的求取第28-30页
   ·结果分析第30-34页
     ·煤气化的Arrhenius 图第30页
     ·煤气化动力学特征分析第30-34页
第3章 两段式煤气化简介及水煤浆气化理论第34-48页
   ·两段式煤气化炉的结构和工艺流程第34-36页
   ·水煤浆气化原理第36-43页
     ·水煤浆气化过程第36-39页
     ·气化炉内的流动第39-40页
     ·气化过程各主要反应及其速率的确定第40-43页
   ·两段式煤气化建模第43-48页
     ·模型研究对象第43-44页
     ·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模型的求解第45-46页
     ·模型的验证第46-48页
第4章 两段式气化炉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8-58页
   ·两段式炉内的特性第48-50页
   ·操作条件对气化结果的影响第50-58页
     ·氧煤比的影响第50-52页
     ·水煤浆浓度的影响第52-54页
     ·二次氧气加入比例的影响第54-55页
     ·二次氧气加入位置的影响第55-58页
第5章 结论及展望第58-60页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结论第58页
   ·进一步的工作和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与声明第65-6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1A基因转化地被菊花的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体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