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1.1 柴油机动力装置的余热利用系统 | 第11-13页 |
1.1.1 柴油机动力装置的余热种类 | 第11-12页 |
1.1.2 柴油机动力装置的余热利用方法 | 第12页 |
1.1.3 余热利用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 柴油机排气余热利用系统 | 第13-15页 |
1.2.1 排气余热利用系统的组成 | 第13-14页 |
1.2.2 排气余热利用系统的型式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柴油机动力装置排气余热发电系统 | 第17-31页 |
2.1 典型的排气余热发电系统 | 第17-24页 |
2.1.1 单段单压式余热发电系统 | 第18-19页 |
2.1.2 单段双压式余热发电系统 | 第19-20页 |
2.1.3 双段双压式余热发电系统 | 第20-21页 |
2.1.4 双段三压式余热发电系统 | 第21-22页 |
2.1.5 装有热水闪发式透平的余热发电系统 | 第22-24页 |
2.2 影响余热发电量的设计参数 | 第24-28页 |
2.2.1 废气锅炉系统型式和蒸汽初参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2 给水温度与汽轮机背压的影响 | 第25-27页 |
2.2.3 加热蒸汽需要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 余热发电装置的船舶电站组成型式 | 第28-30页 |
2.3.1 余热汽轮发电机——柴油发电机方案 | 第29页 |
2.3.2 余热汽轮发电机配合补充燃烧装置——柴油发电机方案 | 第29页 |
2.3.3 全蒸汽式方案 | 第29页 |
2.3.4 余热汽轮发电机——轴带发电机方案 | 第29-30页 |
2.3.5 余热汽轮发电机——轴带发电机与推进复合的方案 | 第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分析 | 第31-48页 |
3.1 热经济分析概述 | 第31-32页 |
3.1.1 什么是热经济分析 | 第31页 |
3.1.2 热经济分析的意义 | 第31-32页 |
3.2 热平衡分析介绍 | 第32-33页 |
3.2.1 什么是热平衡分析 | 第32页 |
3.2.2 热平衡分析的意义 | 第32-33页 |
3.2.3 热平衡分析的缺点 | 第33页 |
3.3 (火用)分析介绍 | 第33-37页 |
3.3.1 什么是(火用)及(火用)分析 | 第33-34页 |
3.3.2 (火用)损率与(火用)损失系数 | 第34-36页 |
3.3.3 (火用)分析的意义 | 第36页 |
3.3.4 热平衡分析和(火用)分析的比较 | 第36-37页 |
3.4 技术经济分析基础 | 第37-47页 |
3.4.1 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 第37-38页 |
3.4.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 第38-41页 |
3.4.3 技术方案经济性的考虑因素 | 第41-42页 |
3.4.4 技术方案的经济计算 | 第42-44页 |
3.4.5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44-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平衡分析 | 第48-55页 |
4.1 废气锅炉系统的热平衡计算 | 第48-50页 |
4.2 汽轮机的热平衡计算 | 第50-52页 |
4.3 凝汽器的热平衡计算 | 第52-53页 |
4.4 热井的热平衡和流量平衡计算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余热发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55-67页 |
5.1 余热发电系统主要设备的(火用)分析 | 第56-65页 |
5.1.1 余热锅炉的(火用)分析 | 第56-60页 |
5.1.2 汽轮机的(火用)分析 | 第60-62页 |
5.1.3 凝汽器的(火用)分析 | 第62-63页 |
5.1.4 给水泵的(火用)分析 | 第63-64页 |
5.1.5 蒸汽管道的(火用)分析 | 第64-65页 |
5.2 余热发电系统的(火用)分析结果 | 第65页 |
5.3 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余热发电系统热经济分析实例 | 第67-80页 |
6.1 SULZER 7RTA62U-B柴油机余热发电系统(火用)分析 | 第67-74页 |
6.1.1 概述 | 第67-68页 |
6.1.2 系统的(火用)平衡分析 | 第68-73页 |
6.1.3 结论 | 第73-74页 |
6.2 总热回收装置的热经济分析 | 第74-79页 |
6.2.1 概述 | 第74-76页 |
6.2.2 装置的热平衡分析 | 第76-77页 |
6.2.3 装置的经济性计算 | 第77-79页 |
6.3 小结 | 第79-8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7.2 展望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I 水蒸汽的(火用)(焓)-熵图 | 第86-87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