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调亏灌溉的概念及节水机理 | 第12-16页 |
·调亏灌溉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传统灌溉的区别 | 第12-13页 |
·调亏灌溉的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调亏灌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测定方法 | 第16-22页 |
·土壤水量平衡法 | 第16-18页 |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 第18-20页 |
·通过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 第20-21页 |
·空气动力学法 | 第21页 |
·涡度相关法 | 第21-22页 |
·遥感法 | 第22页 |
·调亏灌溉配套技术—秸秆覆盖减少农田无效耗水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冬小麦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 | 第24-33页 |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试区概况与试验设计情况 | 第24-26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5页 |
·观测项目 | 第25-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试验期间降雨情况 | 第26页 |
·冬小麦不同灌水处理的阶段耗水量 | 第26-27页 |
·冬小麦的蒸发蒸腾规律 | 第27-28页 |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不同灌水条件下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春小麦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 | 第33-4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观测项目 | 第34页 |
·春小麦生长分析 | 第34-38页 |
·不同处理的株高变化 | 第34-35页 |
·不同处理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及干湿比例的变化 | 第35-36页 |
·株高与地上部分干物重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根系干重比较 | 第37-38页 |
·春小麦调亏灌溉的水分效应 | 第38-41页 |
·不同处理的含水量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处理耗水量变化 | 第39页 |
·不同处理的考种及产量 | 第39-40页 |
·不同处理的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WUE) | 第40-41页 |
·充分供水处理的春小麦蒸发蒸腾量及作物系数规律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的蒸发蒸腾量 | 第42-56页 |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计算 | 第42-43页 |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分析中各项的分析研究 | 第43-50页 |
·净辐射 | 第43-44页 |
·潜热通量与显热通量 | 第44-46页 |
·土壤热通量 | 第46-47页 |
·各通量的分配 | 第47页 |
·波文比?的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反射率 | 第48-50页 |
·波文比各项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第50-52页 |
·波文比实测净辐射与日照时数计算的净辐射之间的关系 | 第50页 |
·波文比各项与净辐射的关系 | 第50-51页 |
·波文比各项与气温的关系 | 第51页 |
·波文比各项与水汽压的关系 | 第51-52页 |
·波文比、蒸渗仪测定的蒸发蒸腾量比较 | 第52-56页 |
·波文比、蒸渗仪测定的蒸发蒸腾量日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波文比与蒸渗仪的逐日ET 比较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调亏灌溉配套技术—秸秆覆盖减少农田水分消耗 | 第56-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地点和试验安排 | 第56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试验期间降雨情况 | 第57页 |
·不同覆盖处理对棵间蒸发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58页 |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耗水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 论 | 第60-62页 |
·冬小麦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 | 第60页 |
·春小麦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 | 第60-61页 |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的蒸发蒸腾量 | 第61页 |
·调亏灌溉配套技术—麦秆覆盖的水分效应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
发表文章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