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其他发酵工业论文

金针菇菌丝体发酵培养及成分破壁提取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前言第9-17页
 1.1 金针菇概述第10-11页
 1.2 金针菇有效成分概述第11-13页
  1.2.1 食用价值第11页
  1.2.2 药用价值第11-13页
   1.2.2.1 金针菇子实体的药用及其中的抗肿瘤物质第11-12页
   1.2.2.2 金针菇菌丝体中的抗肿瘤物质第12页
   1.2.2.3 金针菇发酵醒液中的抗肿瘤物质第12-13页
 1.3 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第13-14页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7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7-33页
 2.1 摇瓶培养工作前期准备条件第17页
 2.2 金针菇菌丝(母种)的纯培养第17-19页
  2.2.1 试验材料第17页
  2.2.2 试验方法第17-19页
   2.2.2.1 培养基的制作第17-18页
   2.2.2.2 培养基灭菌第18页
   2.2.2.3 菌丝的分离纯化第18-19页
 2.3 液体(一级)菌种的培养第19-20页
  2.3.1 试验材料第19页
   2.3.1.1 试验菌种第19页
   2.3.1.2 液体培养基(%)第19页
  2.3.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3.3 液体菌种的制作第20页
 2.4 液体发酵培养第20-22页
  2.4.1 试验材料第20-21页
   2.4.1.1 试验菌种第20页
   2.4.1.2 基础液体培养基(%)第20-21页
  2.4.2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方法第21-22页
   2.4.2.1 碳源含量第21页
   2.4.2.2 氮源含量第21页
   2.4.2.3 营养素正交设计第21-22页
  2.4.3 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试验第22页
   2.4.3.1 培养条件试验第22页
   2.4.3.2 周期确定第22页
  2.4.4 菌丝体的发酵培养第22页
   2.4.4.1 菌丝体干重测定第22页
   2.4.4.2 菌丝体大小测定第22页
 2.5 金针菇菌丝体细胞破壁处理第22-25页
  2.5.1 溶媒试剂的选择第23页
  2.5.2 细胞破壁试验方法第23-25页
   2.5.2.1 热水浸提法第23-24页
   2.5.2.2 超声波法第24页
   2.5.2.3 反复冻融法第24页
   2.5.2.4 自溶法第24页
   2.5.2.5 超声波-反复冻融协同作用法第24-25页
 2.6 多糖和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及产物生产流程的设计第25-26页
 2.7 多糖的提取分离第26-28页
  2.7.1 多糖在醇沉法中的分离提纯第26-27页
   2.7.1.1 菌丝体胞内多糖的分离提纯第26页
   2.7.2.2 发酵醪液中胞外多糖的提取方法第26-27页
  2.7.2 多糖在铜试剂沉淀法中的分离提纯第27-28页
   2.7.2.1 胞内多糖的粗提第27页
   2.7.2.2 胞外多糖的精制第27-28页
 2.8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第28-30页
  2.8.1 鞣酸复合沉淀法分离蛋白质第28-29页
   2.8.1.1 试验材料第28页
   2.8.1.2 试验方法第28-29页
  2.8.2 盐析法提纯蛋白质第29-30页
   2.8.2.1 试验材料第29-30页
   2.8.2.2 试验方法第30页
 2.9 透析法提纯蛋白质和多糖第30-33页
  2.9.1 试验材料第31页
  2.9.2 试验方法第31页
  2.9.3 透析袋的制备及预处理第31页
  2.9.4 透析操作第31-33页
   2.9.4.1 透析复溶提纯多糖第31-32页
   2.9.4.2 透析提纯蛋白质第32-33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3-62页
 3.1 金针菇菌丝(母种)的纯培养第33-36页
  3.1.1 试验菌种的选择第33页
  3.1.2 母种分离方法的选择第33-34页
  3.1.3 灭菌效果的检验第34页
  3.1.4 菌丝生长现象第34页
  3.1.5 液体菌种的质量控制第34页
  3.1.6 菌种的稳定性第34页
  3.1.7 菌种还原实验第34-35页
  3.1.8 灭菌锅的使用第35页
  3.1.9 试管灭菌的改进第35-36页
 3.2 金针菇发酵培养基组分配比第36-38页
  3.2.1 葡萄糖浓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第36-37页
  3.2.2 蛋白陈浓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3.2.3 V_(B1),MgSO_4KH_2PO_4正交实验求最佳组合第38页
 3.3 金针菇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第38-43页
  3.3.1 发酵培养时间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第38-39页
  3.3.2 发酵培养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第39-40页
  3.3.3 发酵温度对菌丝体产物的影响第40页
  3.3.4 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瓶转速的正交设计求最佳组合第40-42页
  3.3.5 不同摇瓶装量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2页
  3.3.6 不同摇瓶体积、摇瓶装量、接种量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2-43页
 3.4 摇瓶发酵培养现象观察第43-45页
  3.4.1 关于静止培养的问题第43-44页
  3.4.2 发酵醒液的质量要求第44页
  3.4.3 发酵终点的判断第44-45页
 3.5 金针菇菌丝体细胞破壁处理第45-51页
  3.5.1 热水浸提法第45-46页
  3.5.2 超声波法第46-48页
   3.5.2.1 破壁时间的影响第46页
   3.5.2.2 加水量对超声波作用的影响第46-47页
   3.5.2.3 破壁次数的影响第47-48页
  3.5.3 反复冻融法第48-49页
   3.5.3.1 冷冻时间的影响第48页
   3.5.3.2 冻融次数的影响第48-49页
  3.5.4 自溶法第49-50页
  3.5.5 超声波—反复冻融协同作用法第50-51页
 3.6 多糖的分离提取第51-55页
  3.6.1 胞内多糖的醇沉分离提取第52-53页
   3.6.1.1 胞内粗多糖的提取第52页
   3.6.1.2 胞内杂多糖的分级第52-53页
   3.6.1.3 胞内精多糖的分级第53页
  3.6.2 胞外多糖的醇沉分离提取第53-55页
   3.6.2.1 胞外粗多糖的提取第53-54页
   3.6.2.2 胞外杂多糖的分级第54-55页
   3.6.2.3 胞外多糖的分步沉淀第55页
 3.7 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第55-60页
  3.7.1 鞣酸复合沉淀蛋白质第55-57页
   3.7.1.1 鞣酸用量对蛋白质絮凝效果的影响第55-56页
   3.7.1.2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56页
   3.7.1.3 温度对蛋白质絮凝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3.7.1.4 絮凝次数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57页
   3.7.1.5 碳酸钠用量的判定第57页
  3.7.2 等电点范围的测估第57-59页
   3.7.2.1 沉淀浓度值对应的pI值第57-58页
   3.7.2.2 沉淀质量值对应的pI值第58-59页
  3.7.3 盐析饱和度范围的初步探讨第59-60页
   3.7.3.1 未知等电点的pH7.0盐析效果第59页
   3.7.3.2 特定等电点下的盐析处理第59-60页
   3.7.3.3 盐析操作结果与观察第60页
 3.8 透析注意事项第60-62页
第4章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附录第66-69页
 附录一 紫外(UV)吸收法测定蛋白质第66-67页
 附录二 铜试剂-苯酚-硫酸法测多糖第67-69页
 附录三 0℃时的硫酸铰饱和浓度表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GOI材料的SIMOX制备技术研究
下一篇: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基于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