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 第1-13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11页 |
1.2.1 构造研究 | 第8-10页 |
1.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 第10页 |
1.2.3 沉积微相分析 | 第10页 |
1.2.4 储层随机模拟 | 第10页 |
1.2.5 开发动态分析及油藏模拟 | 第10-11页 |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页 |
1.4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1-13页 |
2.概况 | 第13-15页 |
2.1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3-14页 |
2.2 油藏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2.2.2 地层特征 | 第14页 |
2.2.3 岩性特征 | 第14页 |
2.2.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4-15页 |
2.2.5 油藏类型 | 第15页 |
3.精细沉积微相模型 | 第15-34页 |
3.1 研究方法简述 | 第15-17页 |
3.1.1 岩心相分析 | 第15-16页 |
3.1.2 测井相分析 | 第16-17页 |
3.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17-24页 |
3.2.1 沉积相类型及标志 | 第17-21页 |
3.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1-24页 |
3.3 单井相研究 | 第24-25页 |
3.3.1 沉积相剖面综合分析 | 第24-25页 |
3.4 连井剖面相研究 | 第25-30页 |
3.4.1 H12—153~H12—60剖面 | 第26-28页 |
3.4.2 H12—57~H12—44剖面 | 第28-30页 |
3.5 沉积微相展布 | 第30-32页 |
3.5.1 8砂组沉积期 | 第30-31页 |
3.5.2 7砂组沉积期 | 第31页 |
3.5.3 6砂组沉积期 | 第31-32页 |
3.5.4 5砂组沉积期 | 第32页 |
3.5.5 4砂组沉积期 | 第32页 |
3.6 沉积模式 | 第32-34页 |
3.6.1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 第32-33页 |
3.6.2 沉积坡折带前积式砂体沉积模式 | 第33-34页 |
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34-45页 |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第34-40页 |
4.1.1 基准面及基准面旋回 | 第34-36页 |
4.1.2 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 | 第36-39页 |
4.1.3 陆相层序地层控制因素 | 第39-40页 |
4.2 沙三中4~8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40-43页 |
4.2.1 胡12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 第40-42页 |
4.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42-43页 |
4.3 储层特征分布预测 | 第43-45页 |
4.3.1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 | 第43-44页 |
4.3.2 层序对储层砂体分布的控制 | 第44-45页 |
5.储层参数及其三维模型 | 第45-83页 |
5.1 储层地质知识库概述 | 第46-48页 |
5.1.1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 | 第46-47页 |
5.1.2 地质知识库的建库步骤和基本内容 | 第47-48页 |
5.2 胡12块油田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 第48-59页 |
5.2.1 根据油藏地质研究所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 第48-54页 |
5.2.2 根据地质统计所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 第54-59页 |
5.3 建模基本原理 | 第59-67页 |
5.3.1 地质统计学 | 第60-65页 |
5.3.2 随机模拟 | 第65-67页 |
5.4 二阶段相控随机建模 | 第67-72页 |
5.4.1 储层骨架模型的建立——顺序指示条件模拟 | 第67-70页 |
5.4.2 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顺序高斯模拟 | 第70-72页 |
5.5 胡12块油田的储层地质模型 | 第72-83页 |
5.5.1 网格的定义 | 第72-73页 |
5.5.2 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5.5.3 非均质性分析 | 第74页 |
5.5.4 模型的建立及随机建模结果优选 | 第74-75页 |
5.5.5 模型认识与分析 | 第75-83页 |
6.胡12块沙三中~4~S_3中(?)基本特征 | 第83-88页 |
6.1 油层分布特点 | 第83页 |
6.2 开发简历 | 第83页 |
6.3 油层物性及流体性质 | 第83页 |
6.4 压力系统 | 第83-88页 |
6.5.1 储层物性分析 | 第83-85页 |
6.5.2 润湿性测试 | 第85页 |
6.5.3 驱替试验 | 第85-86页 |
6.5.4 压汞和退汞曲线 | 第86页 |
6.5.5 敏感性实验 | 第86-88页 |
7.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 第88-103页 |
7.1 油藏非均质性研究 | 第88-92页 |
7.1.1 胡十二块油藏非均质性 | 第88-90页 |
7.1.2 油藏的微观非均质 | 第90-92页 |
7.2 流体性质的影响 | 第92-93页 |
7.2.1 地层油 | 第92-93页 |
7.2.2 地层水 | 第93页 |
7.3 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 | 第93-97页 |
7.3.1 产液剖面 | 第93-94页 |
7.3.2 吸水剖面 | 第94-97页 |
7.4 对目前注入水的水体评价 | 第97-98页 |
7.4.1 吸水指示曲线 | 第97页 |
7.4.2 吸水剖面 | 第97页 |
7.4.3 注入压力与注入量关系 | 第97-98页 |
7.5 水驱地质储量和采收率预测 | 第98-100页 |
7.5.1 水驱特征曲线法 | 第98-99页 |
7.5.2 按目前开采情况下的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99页 |
7.5.3 无因次采出曲线 | 第99-100页 |
7.6 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0-103页 |
7.6.1 累积注采比大于1.0而地层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 | 第100页 |
7.6.2 油藏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水驱动用储量低 | 第100-101页 |
7.6.3 吸水剖面愈来愈不均匀,不吸水厚度愈来愈大 | 第101页 |
7.6.4 侧钻井、新井水淹分析 | 第101页 |
7.6.5 老井的潜在产能 | 第101页 |
7.6.6 注入水中加入少量的化学剂能改善低渗层吸水能力 | 第101-103页 |
8.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3-112页 |
8.1 模型及输入参数 | 第103页 |
8.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103页 |
8.1.2 网格划分 | 第103页 |
8.2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 第103-106页 |
8.2.1 拟合情况 | 第104页 |
8.2.2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04-106页 |
8.3 不同调整方案动态预测 | 第106-112页 |
9.结论与建议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