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

第一章 引言第1-25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荒漠化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21页
     ·荒漠化的概念与发展现状第10-14页
     ·风蚀荒漠化的概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风蚀荒漠化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第21-25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和分布范围第21-22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位第22-23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蚀沙化现状及其研究综述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第25-34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第25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第25-27页
     ·气候条件第25-26页
     ·地貌和土壤条件第26页
     ·植被状况第26-27页
     ·水资源状况第27页
     ·生态环境状况第27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社会经济概况第27-31页
     ·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第27-29页
     ·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产值结构第29页
     ·农业生产现状第29-30页
     ·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第30页
     ·社会文化教育与劳动者素质第30页
     ·交通与通讯设施的发展第30-31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1-34页
     ·研究目标第31页
     ·研究方法第31-32页
     ·数据来源:第32-34页
第三章 农牧交错带主要风蚀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理分析第34-50页
   ·自然因素对风蚀的影响第34-39页
     ·气象因素分析第34-36页
     ·土壤因素分析第36-38页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第38-39页
   ·社会因素对风蚀的影响第39-44页
     ·人口增长压力对风蚀的影响:人口增加,对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第39-41页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风蚀的影响:耕地扩张,草场锐减第41-42页
     ·牲畜头数对风蚀的影响:畜群扩张而草地递减,草地生产力下降第42-43页
     ·种植业结构的变化对风蚀的影响:密植作物减少,稀植作物扩大第43-44页
   ·土壤风蚀因子的风洞模拟试验结果分析第44-48页
     ·实验方法第44页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44-45页
     ·不同风速条件下土壤风蚀速率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的临界起沙风速及风蚀速率分析第46-47页
     ·土壤风蚀输沙量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第47-48页
     ·土地翻耕对风蚀的影响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农牧交错带武川县种植业子系统抗风蚀能力评价第50-63页
   ·种植业子系统的现状第50-51页
     ·种植业子系统是农作制的主体第50-51页
     ·种植业子系统生产力水平低,生产风险高第51页
     ·农田风蚀沙化严重,种植生产的环境条件恶化第51页
   ·种植业子系统土壤侵蚀现状第51-54页
     ·基于EPIC模型的种植业系统土壤侵蚀量估算第51-53页
     ·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土壤流失生态价值估算第53-54页
   ·种植业子系统防沙能力分析评价第54-61页
     ·系统防沙能力的内涵第54页
     ·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分析第54-55页
     ·主要作物生产能物流定量分析第55-58页
     ·风蚀季节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土壤风蚀因子分析第58-61页
 本章小节第61-63页
第五章 农牧交错带保护性农作制关键技术与区域发展模式分析第63-81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保护性农作技术评价第63-73页
     ·防沙型保护性农作制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第63-64页
     ·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评价与应用前景第64-70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地区带状间作防沙技术应用分析第70-73页
     ·乔、灌、草及作物覆盖技术的评价第73页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农作制典型模式分析第73-80页
     ·乌盟“进、退、还”农作制模式第74-76页
     ·阴山北麓“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农作制模式第76-77页
     ·河北坝上“以经济植被构建防沙型农作制”模式第77-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第81-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下一篇: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建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