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一、学术动态及研究趋势 | 第14-29页 |
(一) 研究模式的创立 | 第15-18页 |
(二) 地方精英阶层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三) 地方行政权力结构的探讨 | 第23-29页 |
二、选题缘由与史料来源 | 第29-32页 |
(一) 选题理由 | 第30页 |
(二) 主要资料 | 第30-32页 |
三、研究思路及写作框架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国民政府县政改革初衷与背景 | 第34-48页 |
一、民国治下的“地方”及“地方政府”理念 | 第34-37页 |
(一) 传统的“地方”概念 | 第34-35页 |
(二) 民国时期“地方”理念的确立 | 第35-37页 |
二、地方改制目标与原则的确立 | 第37-40页 |
(一) 地方建设目标 | 第37-38页 |
(二) 实施原则的颁行 | 第38-39页 |
(三) 考核制度的建立 | 第39-40页 |
三、县政改革背景 | 第40-48页 |
(一) “县政”涵义之衍变 | 第40-41页 |
(二) 县政整改原因 | 第41-43页 |
(三) 县政整改过程 | 第43-48页 |
第三章 防区行政下的四川“地方自治” | 第48-66页 |
一、县级政权的改编 | 第49-57页 |
(一) 改组机构基本承袭旧制 | 第49-51页 |
(二) 地方政务的有限扩充 | 第51-52页 |
(三) 县长任期短暂不定 | 第52-53页 |
(四) 县政运作受到牵制 | 第53-54页 |
(五) 政令推行的简略途径 | 第54-57页 |
二、地方政务的艰难推进 | 第57-60页 |
(一) 市政整理 | 第58页 |
(二) 整顿教育 | 第58-59页 |
(三) 兴办实业 | 第59-60页 |
(四) 发展文化事业 | 第60页 |
三、地方参与政治雏形 | 第60-66页 |
(一) 地方自治区域的划定与撤并 | 第61-62页 |
(二) 区长委派制与区公所的设立 | 第62页 |
(三) 基层调解委员会的成立 | 第62-63页 |
(四) 自治人员的短期培训 | 第63-64页 |
(五) 袍哥团阀的发展势头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官僚化县政机构在四川的形成 | 第66-89页 |
一、裁局改科与县政府内部组织调整 | 第66-68页 |
(一) 县政机构及行政经费的配置 | 第66-67页 |
(二) 县政职员的构成倾向 | 第67-68页 |
二、区署制的广泛推行 | 第68-76页 |
(一) 区制沿革与发展特征 | 第68-72页 |
(二) 区署职掌及辅政效用 | 第72-74页 |
(三) 区署制度存废实验 | 第74-76页 |
三、保甲制度与基层行政职权的强化 | 第76-81页 |
(一) 四川“团练”与保甲制度的恢复 | 第76-77页 |
(二) 保甲职权的扩展 | 第77-78页 |
(三) 四川保甲的强化特征 | 第78-81页 |
四、四川基层行政机构的系统化 | 第81-89页 |
(一) 县以下行政网络的形成 | 第82页 |
(二) 地方行政势力崭露头角 | 第82-85页 |
(三) 整顿社团与士绅势力的削弱 | 第85-89页 |
第五章 新县制与地方行政“一元化” | 第89-108页 |
一、分层负责制度的推行 | 第89-95页 |
(一) 县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 | 第89-90页 |
(二) 县府分科及其职能的复杂化 | 第90-93页 |
(三) 机构纷更与行政开支的增长 | 第93-95页 |
二、“三位一体”制与乡镇行政独立性 | 第95-99页 |
(一) 乡镇行政机构的调整 | 第95-96页 |
(二) 乡政保甲人员的甄审任用 | 第96-97页 |
(三) 乡镇保甲职员的低微待遇 | 第97-99页 |
三、县政议事机关的设置 | 第99-108页 |
(一) 县临时参议会与参议会的成立及其影响 | 第99-100页 |
(二) 乡镇保民代表选举制的推行 | 第100-103页 |
(三) 基层民意组织的行政化特征 | 第103-108页 |
第六章 基层管理与行政效率 | 第108-133页 |
一、县政人员训练事业的创办 | 第108-112页 |
(一) 四川县政训练创办宗旨 | 第108-109页 |
(二) 县政训练管理体系的建立 | 第109-111页 |
(三) 县训方式及其作用 | 第111-112页 |
二、县政管理的“制度化” | 第112-119页 |
(一) 地方行政会议的多样性 | 第113-114页 |
(二) 县政机关管理的复杂化 | 第114-115页 |
(三) 县政人员甄审制度的推行 | 第115-119页 |
三、地方政务的实施成效 | 第119-125页 |
(一) 改革民间陋俗 | 第119-120页 |
(二) 持续查禁烟毒 | 第120-123页 |
(三) 政令的艰难推行 | 第123-125页 |
四、地方行政弊端 | 第125-133页 |
(一) 基层职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 第125-129页 |
(二) 地方官员更换频繁 | 第129页 |
(三) 行政经费支绌牵制 | 第129-130页 |
(四) 敷衍贪污弊政成风 | 第130-133页 |
第七章 地方社会控制中的权力较量 | 第133-158页 |
一、基层税课职能的“合理化” | 第133-146页 |
(一) 税种增辟及征派形式“合法化” | 第134-139页 |
(二) 税收增长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 第139-142页 |
(三) 征税矛盾尖锐化 | 第142-146页 |
二、地方教育阵地的争夺 | 第146-152页 |
(一) 地方政权加大了教育投入 | 第147-148页 |
(二)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建立 | 第148-149页 |
(三) 私立教育受到限制 | 第149页 |
(四) 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渗入 | 第149-152页 |
三、精英阶层与行政“合作”关系的形成 | 第152-158页 |
(一) 地方社会团体的行政化趋势 | 第152-155页 |
(二) 贸易市场的权利角逐 | 第155-156页 |
(三) 乡绅“告发”对基层官吏的制约 | 第156-158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58-163页 |
附图表总目 | 第163-208页 |
3-1.《简阳县政府职佐人员略历表》 | 第163-164页 |
3-2.《简阳县机关法团及主官任期、经费概况表》 | 第164-51页 |
3-3.《简阳县政府各科室职掌与职雇员薪俸一览表》 | 第51-52页 |
3-4.《华阳县政府所属各局职掌》 | 第52-53页 |
3-5.《民国时期资阳县政府历任县长一览表》 | 第53-165页 |
3-6.《简阳县10区民生工厂办理概况一览表》 | 第165-66页 |
4-1.《资阳县行政机关职掌及人员配置、经费开支》 | 第66-166页 |
4-2.《峨边县政府职员姓名略历一览表》 | 第166-168页 |
4-3.《四川古宋县政府职员姓名略历表》 | 第168-69页 |
4-4.《区署及镇乡公所布置格式》 | 第69-70页 |
4-5.《资阳县政府各区署人员配置、经费开支》 | 第70-71页 |
4-6.《资阳县各区署区长姓名履历册》 | 第71-72页 |
4-7.《嘉陵江实验区署内务》 | 第72-172页 |
4-8.《21军团务组队表》 | 第172页 |
4-9.《资阳县1934年7月~1935年6月之岁入与岁出》 | 第172-173页 |
4-10.《资阳县1936年度县地方应收未收收入计算表》 | 第173-174页 |
4-11.《资阳县第四区第171保经费收付详细一览表》 | 第174-175页 |
4-12.《罗江县1944年度及1945年1~10月乡镇保甲长奖惩统计表》 | 第175-83页 |
4-13.《四川省安岳县政府1935年12月~1936年1月文件收发统计表》 | 第83-84页 |
4-14.《四川省合川县政府收发文件统计》 | 第84-86页 |
4-15.《温江乡农会委员履历表》 | 第86-175页 |
5-1.《1944年罗江县各机关名称与主管人员便览》 | 第175-91页 |
5-2.《1944年罗江县县政府职掌》 | 第91-177页 |
5-3.《汉源县1940年度各机关法团职掌概略及成立或裁撤日期表》 | 第177-94页 |
5-4.《汉源县政府1940年度各科室之裁并扩充调整表》 | 第94-178页 |
5-5.《1944年罗江县县政府员额编制》 | 第178-179页 |
5-6.《汉源县1940年度各乡镇组织一览表》 | 第179-180页 |
5-7.《罗江县各乡镇公所经费及乡镇长姓名便览》 | 第180-181页 |
5-8.《汉源县各乡镇每月经费开支一览表》 | 第181-182页 |
5-9.《汉源县各保每月办公津贴开支一览表》 | 第182-183页 |
5-10.《罗江县临时参议会人员便览》 | 第183-184页 |
5-11.《罗江县临时参议会会议案件统计》 | 第184页 |
5-12.《罗江县参议会人员便览》 | 第184-185页 |
5-13.《资阳县保和乡第22保保务会议记录》 | 第185-102页 |
5-14.《资阳县保和乡乡民代表大会首届二次大会记录》 | 第102-185页 |
5-15.《罗江县乡镇民代表会主席姓名表》 | 第185-186页 |
5-16.《罗江县乡镇民代表会主席姓名表》 | 第186-103页 |
5-17.《资阳县临江乡乡民代表会1948年第一次大会决议案》 | 第103-104页 |
5-18.《资阳县保和乡第22保保民大会记录》 | 第104-105页 |
5-19.《资阳县保和乡第22保保民大会记录》 | 第105-110页 |
6-1.《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组织系统表》 | 第110-186页 |
6-2.《四川县政人员训练所教职员任务经历表》 | 第186-188页 |
6-3.《汉源县政工作讨论会职掌》 | 第188-117页 |
6-4.《四川省县(局)长履历统计表》 | 第117页 |
6-5.《资阳县隆相乡、城东乡两乡乡公所各级职员花名册》 | 第117-121页 |
6-6.《资阳县政府禁烟室1938年1月份经费支付计算书》 | 第121-188页 |
6-7.《汉源县烟民登记统计表》 | 第188-123页 |
6-8.《罗江县1944年1月~1945年10月禁烟情况统计表》 | 第123-188页 |
6-9.《1941~1945年四川省境内鸦片禁运与禁吸成效统计资料》 | 第188-189页 |
6-10.《四川部分县份禁烟情况调查表》 | 第189-126页 |
6-11.《四川省各县政府人员待遇一览表》 | 第126-190页 |
6-12.《资阳县政府俸薪表》 | 第190-191页 |
6-13.《资阳县县政府警察所现金出纳表》 | 第191页 |
6-14.《资阳县财务委员会1941年4月在职员工米金数目领用表》 | 第191-192页 |
6-15.《资阳县民众教育馆职员1940年10月工薪及生活补助费数目表》 | 第192-127页 |
6-16.《资阳县丹西乡乡公所1949年度实有员役俸给费请领清册》 | 第127-192页 |
6-17.《罗江县城区日常用品零售价格表》 | 第192-193页 |
6-18.《四川省历年县长变动情形表》 | 第193-194页 |
6-19.《四川省现任县(局)长任期表》 | 第194页 |
6-20.《汉源县政府1940年度人事之任免调动一览表》 | 第194-195页 |
6-21.《四川省县各级机构及行政人员统计表》 | 第195-196页 |
6-22.《资阳县中和乡第154保夏保长浮派吞握款项》 | 第196页 |
6-23.《四川省罗江县政府收发文统计》 | 第196-135页 |
7-1.《资阳县县政府庭单》 | 第135-136页 |
7-2.《资阳县县政府行政传票》 | 第136-197页 |
7-3.《峨边县1936年、1937年两年度猪宰税各场包商姓名及包额对照表》 | 第197-138页 |
7-4.《资阳县1943年度征收营业税附加保甲经费数目表》 | 第138-198页 |
7-5.《峨边县1938年度县地方总预决算书》 | 第198-140页 |
7-6.《1940年度资阳县地方款收入决算书》 | 第140-198页 |
7-7.《民国资阳县县库收入总存款收支日报表》 | 第198-199页 |
7-8.《民国资阳县县库收入总存款收支日报表》 | 第199-143页 |
7-9.《四川省政府诉愿决定书》 | 第143-201页 |
7-10.《汉源县1940年度教育经费收入状况》 | 第201页 |
7-11.《罗江县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 | 第201-202页 |
7-12.《汉源县教育概况调查表》 | 第202-203页 |
7-13.《资阳县三贤镇中心学校分校教职员表》 | 第203-204页 |
7-14.《资阳县五里乡私立欧阳小学1947年度上期教职员表》 | 第204-205页 |
7-15.《私立资阳县詹氏小学校校董会资历一览表》 | 第205页 |
7-16.《资阳县私立治平小学校教职员表》 | 第205-206页 |
7-17.《资阳县人民团体总报告表改正事项单》 | 第206-154页 |
7-18.《资阳县估衣业商业同业公会职员履历表》 | 第154页 |
7-19.《资阳县商会职员履历表》 | 第154-206页 |
8-1.《四川省资阳县联保主任姓名履历册》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14-215页 |
声明 | 第215-216页 |
致谢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