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 论 | 第1-1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 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0页 |
| 三、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0-12页 |
| 四、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2页 |
| 五、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概说“文化”、“传统”、“继承”与“创新” | 第14-23页 |
| ·“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15-16页 |
| ·“传统”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17页 |
| ·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建筑在文化、传统中的位置 | 第17页 |
| ·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组成分析 | 第17-18页 |
| 一、 背景因素 | 第18页 |
| 二、 建筑自身传统 | 第18页 |
| ·关于继承 | 第18-19页 |
| ·创新及其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19-21页 |
| ·创新与建筑创新 | 第19-20页 |
| ·当前创新实践存在的误区 | 第20页 |
| ·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整体文化、审美水平对继承与创新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科学技术与传统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继承与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 第23-51页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第25-28页 |
| ·传统哲学、美学 | 第25-26页 |
| ·传统思维方式 | 第26页 |
| ·创新传统 | 第26-27页 |
| ·传统教育观 | 第27页 |
| ·建筑传统 | 第27-28页 |
| ·近现代中国在建筑创作中弘扬传统的思想历程 | 第28-43页 |
| ·五四运动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创新活动 | 第29-31页 |
| ·建国初期的建筑创新活动 | 第31-36页 |
| ·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创新活动 | 第36-43页 |
| 一、 北京香山饭店 | 第36-37页 |
| 二、 福建武夷山庄 | 第37-40页 |
| 三、 曲阜阙里宾舍 | 第40-41页 |
| 四、 北京菊儿胡同 | 第41-43页 |
|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同传统文化的关联方式 | 第43-51页 |
|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同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形式关联 | 第43-49页 |
| 一、 同地方建筑或民居建筑的关联 | 第43-45页 |
| 二、 同官式建筑或非地方建筑之间的关联 | 第45页 |
| 三、 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 第45-47页 |
| 四、 模仿性建筑--新型的、新兴的“历史文化名城” | 第47-48页 |
| 五、 深层的关联方式--改造、创新型建筑 | 第48-49页 |
|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同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文化关联 | 第49-50页 |
|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同传统建筑文化的心理关联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西方传统对我国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与作用 | 第51-66页 |
| ·历史上外国建筑对中国影响的简要回顾 | 第52页 |
| ·现代主义传统对我国当代建筑的影响与作用 | 第52-61页 |
| ·赖特 | 第53-54页 |
| ·阿尔托及二战后的北欧 | 第54页 |
| ·后现代多种倾向 | 第54-55页 |
| ·地域主义建筑对中国的影响 | 第55页 |
|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建筑作品举例 | 第55-61页 |
| ·我国当代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关联方式 | 第61-66页 |
| ·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关联 | 第62-63页 |
| ·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和文化关联 | 第63-64页 |
| ·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心理关联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中外 “继承与创新”比较 | 第66-81页 |
| ·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 第67-70页 |
| ·中西文化差异 | 第67-69页 |
| 一、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 第67-68页 |
| 二、 中西文明发展模式存在的差异 | 第68页 |
| 三、 中西文明内部各有不同的时代与流派 | 第68-69页 |
| ·中西文化的相似点 | 第69-70页 |
| 一、 中西文化同样有悠久的历史 | 第69页 |
| 二、 中西文化的核心具有相似性 | 第69页 |
| 三、 中西文化同样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 | 第69-70页 |
| ·外国建筑师继承传统文化的建筑创新实践 | 第70-76页 |
| ·印度建筑师的建筑创新实践 | 第70-72页 |
| ·巴西建筑师的建筑创新实践 | 第72-74页 |
| ·日本建筑师的建筑创新实践 | 第74-76页 |
| 一、 槙文彦的“奥”及其理论 | 第74-78页 |
| 二、 矶崎新的“间”及其理论 | 第78-75页 |
| 三、 黑川纪章的“灰”及其理论 | 第75-76页 |
| ·当代中外“继承与创新” 的比较研究 | 第76-81页 |
| ·中外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思想及其应用背景比较 | 第76-77页 |
| ·建筑意匠和设计手法的比较 | 第77-78页 |
| ·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学科的关联方式比较 | 第78-79页 |
| ·关于中外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的一点思考 | 第79-81页 |
| 一、 建筑理论 | 第79页 |
| 二、 建筑实践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创新个案(实例)分析 | 第81-91页 |
| ·甲午海战馆--建筑创新个案研究一 | 第82-86页 |
| ·从作者角度对所创作建筑进行分析 | 第82-85页 |
| 一、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需求来确定或调整基地位置和基地环境 | 第83-84页 |
| 二、 在考虑了该建筑的主题与纪念性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建筑创新 | 第84-85页 |
| ·从“读者”的角度对甲午海战馆进行分析 | 第85页 |
| ·从“作品”的角度对甲午海战馆进行分析 | 第85-86页 |
| ·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创新个案研究二 | 第86-91页 |
| ·从作者角度对新疆国际大巴扎进行分析 | 第87-88页 |
| ·从“读者”的角度对新疆国际大巴扎进行分析 | 第88-89页 |
| ·从“作品”的角度对新疆国际大巴扎进行分析 | 第89-91页 |
| 第六章 未来的展望--“继承与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初探 | 第91-101页 |
| ·注重建筑本质的继承与创新 | 第92-93页 |
| ·“以人为本”--关注建筑使用的可靠性与舒适性 | 第92-93页 |
| ·建筑空间的特色、品味与持续性 | 第93页 |
| ·关联传统文化、哲学、审美的继承与创新 | 第93-94页 |
| ·关联传统室内、外空间形态的继承与创新 | 第94-95页 |
| ·关联传统建筑材料、结构、色彩的继承与创新 | 第95-96页 |
| ·关联新技术、新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 第96-99页 |
| ·高生态的就是高科技的 | 第97-98页 |
| ·高技术与高情感 | 第98-99页 |
| ·继承与创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99-101页 |
| ·继承、创新与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 | 第99页 |
| ·避免“伪传统”、“伪民俗”建筑的出现 | 第99页 |
| ·避免不完善的建筑市场对建筑继承与创作的冲击 | 第99-101页 |
| ◆结束语 | 第101-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成果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