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科综合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
| 0 前言 | 第1页 |
| 1 本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 第8-12页 |
| ·在初中设置文科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 ·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的需要 | 第9页 |
| ·学生认识发展的需要 | 第9-10页 |
| ·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 第10页 |
|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要求 | 第10页 |
| ·研究文科综合课程设置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 第10-12页 |
| 2 设置文科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 ·文化学基础--知识观的转变 | 第12-14页 |
| ·体验知识 | 第12-13页 |
| ·跨学科知识 | 第13页 |
| ·探究性知识 | 第13-14页 |
| ·教育学基础--新教育观 | 第14-16页 |
| ·全球教育观 | 第14-15页 |
| ·革新主义课程观 | 第15页 |
|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 第15-16页 |
| ·心理学基础--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 | 第16-18页 |
| ·发展心理学 | 第16-17页 |
|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7-18页 |
| ·建构主义心理学 | 第18页 |
| ·社会学基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 第18-20页 |
| 3 国内外文科综合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20-32页 |
| ·国外文科综合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法国的“哈比改革” | 第20-21页 |
| ·美国的社会学科课程 | 第21-24页 |
| ·日本的综合性学习 | 第24-25页 |
| ·国内文科综合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 ·上海初中的文科综合课程 | 第25-26页 |
| ·浙江初中的文科综合课程 | 第26-27页 |
| ·广东普通高中的文科综合课程 | 第27-28页 |
| ·香港的文科综合课程 | 第28-29页 |
| ·国内外文科综合课程的研究比较 | 第29-32页 |
| ·各国文科综合课程设置的异同 | 第29-30页 |
| ·各国文科综合课程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 | 第30-32页 |
| 4 初中文科综合课程设置模式的构建 | 第32-46页 |
| ·初中文科综合课程的培养目标 | 第32-37页 |
| ·知识目标 | 第32-33页 |
| ·态度目标 | 第33-35页 |
| ·能力目标 | 第35-37页 |
| ·设置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 ·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原则 | 第37页 |
| ·联系现实生活的原则 | 第37页 |
| ·课程结构化的原则 | 第37-38页 |
| ·课程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 | 第38页 |
| ·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学习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 ·初中文科综合课程的设置模式 | 第38-42页 |
| ·知识中心模式 | 第39页 |
| ·学习者中心模式 | 第39-40页 |
| ·问题中心模式 | 第40-42页 |
| ·一体化课程模式 | 第42页 |
| ·文科综合课程设置模式的实践 | 第42-46页 |
| ·四种模式的优点分析 | 第42-43页 |
| ·四种模式的缺点分析 | 第43页 |
| ·四种模式的实施对策 | 第43-46页 |
| 5 结束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