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6-13页 |
| ·研究的起因 | 第6-7页 |
| ·研究的领域 | 第7-10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 ·研究的框架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 ·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文献探讨 | 第18-33页 |
| ·产业集聚机制的探讨 | 第18-22页 |
| ·经济因素分析 | 第18-20页 |
| ·制度因素讨论 | 第20-22页 |
| ·国内学者对集聚机制的研究 | 第22页 |
| ·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 | 第22-27页 |
| ·社会资本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 ·Nahapiet和Ghoshal的社会资本三个基本维度 | 第25-27页 |
| ·社会资本对集群的影响 | 第27-31页 |
| ·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资本 | 第27-28页 |
| ·社会资本与资源筹措能力 | 第28-29页 |
| ·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 | 第29-31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基于不同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 | 第33-37页 |
| ·集群和园区的分类 | 第33页 |
| ·基于统一渠道的特色工业园区 | 第33-35页 |
| ·基于交易关系的特色工业园区 | 第35页 |
| ·内部联系松散的特色工业园区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研究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 第37-44页 |
| ·概念框架的设计和组成 | 第37-38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相应假设 | 第38-40页 |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0-42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40-41页 |
| ·问卷设计 | 第41-42页 |
| ·样本的选取 | 第42页 |
| ·问卷发放方式的说明 | 第42页 |
| ·数据归纳和统计标准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相关分析和发现 | 第44-63页 |
| ·样本的构成 | 第44-45页 |
| ·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45-49页 |
| ·企业各类资本的效度、信度分析和描述统计 | 第45-47页 |
| ·中间变量的效度、信度分析和描述统计 | 第47-48页 |
| ·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外部影响因素的效度、信度分析和描述统计 | 第48-49页 |
| ·相关分析 | 第49-53页 |
| ·企业资本和资源筹措能力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 ·企业资本和市场导向程度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 ·资源筹措能力和市场导向程度对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 ·方差分析 | 第53-58页 |
| ·不同类型园区企业资本情况方差分析 | 第53-55页 |
| ·不同类型园区企业资源筹措能力和市场导向程度方差分析 | 第55-57页 |
| ·不同类型园区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方差分析 | 第57-58页 |
| ·回归分析 | 第58-62页 |
| ·品牌影响力与资源筹措能力及市场导向程度的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 ·利税率与资源筹措能力及市场导向程度的回归分析 | 第59-61页 |
| ·出口率与资源筹措能力及市场导向程度的回归分析 | 第61-62页 |
| ·外界影响因素对园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 第63-73页 |
| ·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 ·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64-70页 |
| ·培育特色产业、明确园区定位和发展目标 | 第64-66页 |
| ·增强区域认同感、提高企业资源筹措能力 | 第66-68页 |
|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 第68-69页 |
| ·不同类型园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图 | 第69-70页 |
| ·集群、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70-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附录一 特色工业园区企业调查问卷 | 第79-84页 |
| 附录二 调研园区及部分企业的名单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