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2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交往理论与主体间性的解读 | 第13-22页 |
·交往理论的解读 | 第13-16页 |
·哲学视域中的“交往” | 第13-15页 |
·交往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主体间性的解读 | 第16-20页 |
·不同领域对主体间性内涵的解释 | 第16-18页 |
·主体间性的特征 | 第18-19页 |
·主体间性的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交往实践对主体间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交往实践使得存在层面上的主体间性得以真正实现 | 第20页 |
·交往实践使得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性得以实现 | 第20页 |
·交往实践的发展使得主体间性也不断发展 | 第20-21页 |
·交往实践实现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 | 第21-22页 |
第3章 旅游教育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7页 |
·交往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原因 | 第22-25页 |
·教育属于交往行为 | 第22-23页 |
·传统教育交往缺失的反思 | 第23-24页 |
·交往教育有利于人的充分发展 | 第24-25页 |
·旅游教育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时代的呼唤 | 第25页 |
·理论的需要 | 第25-26页 |
·实践的要求 | 第26-27页 |
第4章 基于交往理论的旅游教育主体间性分析 | 第27-40页 |
·旅游教育中的师生交往 | 第27-29页 |
·教师向学生提供教育 | 第27-28页 |
·学生接受教育 | 第28页 |
·师生教学交往方式 | 第28-29页 |
·学生与旅游企业的交往 | 第29-31页 |
·旅游企业指导学生实践 | 第29-30页 |
·学生服务于旅游企业 | 第30-31页 |
·教师与旅游企业的交往 | 第31-32页 |
·旅游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培训 | 第31-32页 |
·教师为旅游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 第32页 |
·旅游企业、旅游媒体与旅游者的交往 | 第32-35页 |
·旅游企业者引导旅游者行为 | 第32-33页 |
·旅游媒体影响旅游者思想 | 第33-34页 |
·旅游者帮助旅游企业、旅游媒体提高服务质量 | 第34-35页 |
·旅游院校、旅游企业与旅游媒体的交往 | 第35-36页 |
·旅游教育管理机构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交往 | 第36-38页 |
·旅游院校、旅游企业为旅游教育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 第36-37页 |
·旅游教育管理机构对旅游院校、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管理 | 第37-38页 |
·旅游院校与国际旅游院校及机构的交往 | 第38-40页 |
第5章 旅游教育和谐主体间性的构建 | 第40-47页 |
·交往——旅游教育主体间性实现的前提 | 第40-41页 |
·旅游教育实现主体间交往的途径 | 第41-43页 |
·着重实用性教育 | 第41-42页 |
·强调跨文化性教育 | 第42页 |
·推崇多样性教育 | 第42-43页 |
·突出创新性教育 | 第43页 |
·倡导全球性教育 | 第43页 |
·主体间性对旅游教育的启示 | 第43-47页 |
·加强旅游教育主体间的理解与对话 | 第44-45页 |
·促使旅游教育主体间的资源共享 | 第45-46页 |
·不断促进旅游教育主体反思和自我调整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基本结论与主要观点 | 第47页 |
·主要成绩与不足 | 第47页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