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国内外瑶族石牌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花蓝瑶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田野点的确定与考察历程 | 第11-12页 |
| ·本研究所依理论与方法 | 第12-16页 |
| ·有关人类政治制度研究的理论 | 第12-13页 |
| ·历史人类学理论 | 第13页 |
| ·文化变迁的理论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2 调查点概况 | 第16-20页 |
| ·瑶族及花蓝瑶概况 | 第16-17页 |
|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 | 第17页 |
| ·六巷乡花蓝瑶概况 | 第17-18页 |
| ·六巷村概况 | 第18页 |
| ·六巷屯概况 | 第18-20页 |
| 3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石牌制度 | 第20-32页 |
| ·石牌制的内容 | 第20-22页 |
| ·石牌组织 | 第20-21页 |
| ·石牌律 | 第21-22页 |
| ·20 世纪50 年代前的石牌制 | 第22-27页 |
| ·石牌制的消失 | 第27-32页 |
| ·20 世纪50 年代的石牌制 | 第27-30页 |
| ·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末石牌制的消失 | 第30-32页 |
| 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六巷花蓝瑶新石牌制与村民自治 | 第32-47页 |
| ·新石牌制的产生 | 第32-42页 |
| ·广西第一个村规民约 | 第33-34页 |
|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方政府认可的第一块瑶族新石牌 | 第34-35页 |
| ·六巷花蓝瑶新石牌的制定、修改和新石牌组织的成立 | 第35-39页 |
| ·六巷花蓝瑶新石牌制的运行情况 | 第39-42页 |
| ·六巷花蓝瑶新石牌制的性质与作用 | 第42页 |
| ·六巷花蓝瑶新石牌制的嬗变 | 第42-47页 |
| ·从新石牌渐变为村民自治的原因 | 第42-43页 |
| ·新石牌制向村民自治的演变过程 | 第43-45页 |
| ·新石牌制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异同 | 第45-47页 |
| 5 六巷花蓝瑶新石牌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 第47-53页 |
| ·花蓝瑶新石牌法治文化的意义 | 第47-49页 |
| ·立法方面的意义 | 第47-48页 |
| ·普法方面的意义 | 第48-49页 |
| ·执法方面的意义 | 第49页 |
| ·六巷花蓝瑶新石牌的发展方向 | 第49-53页 |
| ·六巷新石牌的命运 | 第49-50页 |
| ·新石牌嬗变为村民自治 | 第50-53页 |
| 6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