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1-13页 |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有限理性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 第14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4页 |
·论文可能取得的突破以及不足 | 第14-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保障措施: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学者对保障措施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学者对保障措施的研究 | 第16-19页 |
·关于WTO保障措施的运用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美国和中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的研究 | 第17页 |
·关于区域安排与WTO保障措施的冲突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区域贸易安排和保障措施的理论透视 | 第19-33页 |
·区域贸易安排 | 第19-24页 |
·区域贸易安排的含义 | 第19-20页 |
·区域贸易安排的实质 | 第20-21页 |
·区域贸易安排与WTO的融合 | 第21-22页 |
·区域贸易安排的经济效应简述 | 第22-23页 |
·区域贸易安排的现状 | 第23-24页 |
·保障措施 | 第24-33页 |
·WTO对保障措施的规定 | 第24-27页 |
·保障措施的实质 | 第27-29页 |
·保障措施的经济效应 | 第29-31页 |
·保障措施的实施现状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区域保障措施 | 第33-44页 |
·区域贸易安排下实施保障措施的问题 | 第33-34页 |
·区域保障措施的比较 | 第34-40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保障措施 | 第34-35页 |
·欧盟(EU) 保障措施 | 第35-36页 |
·中国参与的区域贸易安排下的保障措施 | 第36-40页 |
·小结:区域保障措施的特点 | 第40-44页 |
·启动条件 | 第40页 |
·实施方式 | 第40页 |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 | 第40页 |
·非歧视性原则的适用 | 第40-44页 |
第五章 区域保障措施的经验验证: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 第44-51页 |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的实施背景 | 第44页 |
·美国为什么选择实施保障措施而未选择反倾销或反补贴 | 第44-45页 |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对世界的影响 | 第45-51页 |
·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 第47-48页 |
·对NAFTA其他成员国的影响 | 第48-49页 |
·对非NAFTA成员国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三种全球模式的利弊 | 第51-52页 |
·中国的合理选择 | 第52-53页 |
·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密切关注和研究WTO和区域保障措施的实践 | 第53-54页 |
·以产业调整为宗旨不断完善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