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反就业歧视的一般理论 | 第11-18页 |
| ·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 | 第11-15页 |
| ·就业歧视的定义 | 第11-13页 |
| ·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 | 第13-15页 |
| ·反就业歧视的权利性质 | 第15-16页 |
| ·反就业歧视的价值取向 | 第16-18页 |
| 第2章 我国就业歧视现状及成因 | 第18-24页 |
| ·我国就业歧视的现状 | 第18-22页 |
| ·身份就业歧视 | 第18-20页 |
| ·性别就业歧视 | 第20-21页 |
| ·身体健康就业歧视 | 第21-22页 |
| ·就业歧视形成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 ·宏观原因 | 第22页 |
| ·微观原因 | 第22-24页 |
| 第3章 我国现有的反就业歧视制度及其评价 | 第24-30页 |
| ·我国现有反就业歧视制度 | 第24-26页 |
| ·通过立法和行政救济手段反对就业歧视 | 第24-25页 |
| ·实施扶持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 | 第25-26页 |
| ·对现有反就业歧视制度的评价 | 第26-30页 |
| ·立法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 | 第26-28页 |
| ·权利救济途径单一,缺乏司法救济 | 第28-29页 |
| ·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缺乏,司法实践中存在空白地带 | 第29-30页 |
| 第4章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构建 | 第30-48页 |
| ·构建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0-35页 |
| ·构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 ·构建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2-35页 |
| ·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35-48页 |
| ·立法层次的设计 | 第35-37页 |
| ·宪法层次 | 第35-36页 |
| ·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 ·法律主体的设计 | 第37-41页 |
| ·政府的积极措施 | 第37-38页 |
| ·独立反就业歧视法律主体的设立 | 第38-40页 |
| ·公益团体的培育 | 第40-41页 |
| ·司法程序的设计 | 第41-46页 |
| ·前置程序 | 第41-42页 |
| ·行政诉讼程序 | 第42-43页 |
| ·民事诉讼程序 | 第43-44页 |
|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与私益诉讼双轨制的结合 | 第44-45页 |
| ·举证责任的划分 | 第45-46页 |
| ·行政执法 | 第46-48页 |
| ·行政监察制度的作用 | 第46-47页 |
| ·构建有效的诉后赔偿制度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A.期刊论文类 | 第50页 |
| B. 著作书类 | 第50-51页 |
| C.学位论文类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