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言 | 第8-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8-13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2、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5-17页 |
四、论文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研究 | 第19-20页 |
2、关于民主党派与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的研究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当代政党关系概述 | 第21-47页 |
第一节 政党、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 | 第21-33页 |
一、政党 | 第21-28页 |
二、政党制度 | 第28-30页 |
三、政党关系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旧中国政党关系的变迁 | 第33-35页 |
一、民国初年的竞争性政党关系 | 第33-34页 |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垄断性政党关系 | 第34-35页 |
第三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建构的重要政治准则 | 第35-47页 |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权的合法性 | 第35-39页 |
二、民主党派参政权的合法性 | 第39-42页 |
三、当代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准则 | 第42-47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 第47-86页 |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合作关系的探索 | 第47-71页 |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 | 第47-55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间党派的合作 | 第55-63页 |
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 | 第63-71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初期发展和遭遇曲折 | 第71-79页 |
一、新政协的召开和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第71-74页 |
二、多党合作关系的初期发展 | 第74-76页 |
三、多党合作关系遭遇挫折 | 第76-79页 |
第三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 第79-86页 |
一、多党合作关系在新时期的恢复和发展 | 第80-83页 |
二、多党合作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发展 | 第83-86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 第86-108页 |
第一节 国家机关中的多党合作 | 第86-93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 | 第86-89页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 第89-92页 |
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政治优势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政治协商中的多党合作 | 第93-100页 |
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内容和形式 | 第94-95页 |
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基本特征 | 第95-97页 |
三、政治协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民主监督中的多党合作 | 第100-108页 |
一、中国共产党接受监督的必要性 | 第100-103页 |
二、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非国家权力性质的监督 | 第103-104页 |
三、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中国执政党的“异体”监督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制度保障 | 第108-127页 |
第一节政治上的保障 | 第108-112页 |
一、政党组织共存的包容性 | 第108-109页 |
二、政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 第109-110页 |
三、政党监督地位的平等性 | 第110页 |
四、政党政治决策的科学性 | 第110-111页 |
五、政党奋斗目标的一致性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法律上的保证 | 第112-116页 |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化进程 | 第112-113页 |
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法律依据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组织上的保证 | 第116-127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运行 | 第117-119页 |
二、建国以来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 | 第119-125页 |
三、民主党派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运行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基本功能 | 第127-153页 |
第一节 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组织动员功能 | 第127-132页 |
一、反映和综合人民利益诉求 | 第128-129页 |
二、团结优秀人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 第129-130页 |
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民主决策功能 | 第132-142页 |
一、加强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 第133-135页 |
二、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 第135-137页 |
三、拓宽对决策直接责任人监督的渠道 | 第137-140页 |
四、提升政府决策咨询信息的准确性 | 第140-142页 |
第三节健全中国共产党权力体系的政治协调功能 | 第142-153页 |
一、协调政党和政府的关系 | 第143-147页 |
二、协调政党和人大的关系 | 第147-150页 |
三、协调政党和政协的关系 | 第150-153页 |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发展路径 | 第153-190页 |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对多党合作的领导水平 | 第153-161页 |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 第154-156页 |
二、改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 | 第156-159页 |
三、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加强对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 第161-176页 |
一、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提高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能力 | 第162-166页 |
二、大力加强民主党派监督在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 第166-172页 |
三、积极探索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172-176页 |
第三节重视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 第176-190页 |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民主党派组织机构的领导能力 | 第176-179页 |
二、加强机关建设,提高民主党派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 第179-181页 |
三、新的社会阶层与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 | 第181-190页 |
结论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相关成果 | 第202-203页 |
摘要 | 第203-206页 |
Abstract | 第206-211页 |
后记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