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缩写词简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9页 |
·生物技术在资源加工提取中的工业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A.ferrooxidans形态特征 | 第11页 |
·生存条件 | 第11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1-12页 |
·A.ferrooxidans的分离纯化 | 第12页 |
·A.ferrooxidans亚铁氧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顺电势梯度电子传递载体 | 第14-17页 |
·逆电势梯度电子传递载体 | 第17-18页 |
·A.ferrooxidans硫氧化系统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金属硫化物的溶解 | 第18-20页 |
·单质S的氧化 | 第20-23页 |
·SO_3~(2-)的氧化 | 第23页 |
·S_2O_3~(2-)的氧化 | 第23-25页 |
·硫氧化系统的可能模式 | 第25-26页 |
·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结构 | 第26-30页 |
·革兰氏细菌的分类及原理 | 第26-27页 |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构成 | 第27-29页 |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外被 | 第29-30页 |
·周质蛋白提取方案的研究 | 第30-32页 |
·周质蛋白的概念 | 第30页 |
·周质蛋白的提取 | 第30-31页 |
·胞外多聚物的去除 | 第31-32页 |
·双向电泳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2-37页 |
·双向电泳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双向电泳的基本操作步骤 | 第33-3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8页 |
·课题受资助情况 | 第38-39页 |
第二章 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提取方案的确定 | 第39-50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菌种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页 |
·实验试剂与大型仪器 | 第39-40页 |
·菌体培养与收集 | 第40-41页 |
·菌体收集与预处理 | 第41页 |
·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的提取方案 | 第41页 |
·周质蛋白提取方案的确定标准 | 第41-45页 |
·提取液中蛋白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提取液中胞质蛋白污染的确定 | 第43-45页 |
·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的提取方案筛选确定 | 第45-47页 |
·渗透休克法处理后的A.ferrooxidans细胞透射电镜照片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渗透休克法提取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的优化 | 第50-57页 |
·引言 | 第50页 |
·试验试剂与大型仪器 | 第50页 |
·渗透休克法的优化 | 第50-54页 |
·改良渗透休克法与原始渗透休克法提取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SDS-PAGE对比图 | 第54-56页 |
·SDS-PAGE实验操作程序 | 第54-55页 |
·改良渗透休克法与原始渗透休克法提取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SDS-PAGE对比图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不同生长时期的A.ferrooxidans周质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对比 | 第57-65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试剂与大型仪器 | 第57-58页 |
·细菌周质蛋白的提取与双向电泳样品制备 | 第58页 |
·双向电泳具体操作步骤 | 第58-60页 |
·双向电泳的条件摸索 | 第60-62页 |
·不同生长时期A.ferrooxidans细菌周质蛋白双向电泳谱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