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辩论原则的基本概述 | 第10-17页 |
一、 辩论原则的内容 | 第10页 |
二、 辩论原则的根据 | 第10-14页 |
(一) 本质说 | 第11页 |
(二) 手段说 | 第11-12页 |
(三) 防止意外打击说 | 第12页 |
(四) 二元论说 | 第12-14页 |
三、 辩论原则的价值 | 第14-17页 |
(一) 确保法官的中立性 | 第14页 |
(二) 避免诉讼突袭和裁判突袭 | 第14-15页 |
(三) 提升判决的既判力 | 第15-16页 |
(四) 保障当事人的主导权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辩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两大法系辩论原则的确立与比较 | 第17-23页 |
一、 辩论原则的历史渊源 | 第17-18页 |
二、 两大法系辩论原则的确立 | 第18-23页 |
(一) 大陆法系中的民事诉讼辩论原则 | 第18-20页 |
(二) 英美法系中的民事诉讼辩论原则 | 第20-21页 |
(三) 两大法系辩论原则的比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一、 我国辩论原则的概述 | 第23-26页 |
(一) 我国辩论原则的涵义 | 第23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渊源 | 第23-25页 |
(三) 我国的辩论原则与两大法系辩论原则的区别 | 第25-26页 |
二、 我国辩论原则的缺陷 | 第26-30页 |
(一) 理论上的缺陷 | 第26-27页 |
(二) 法律适用上的缺陷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完善 | 第30-34页 |
一、 理论上的完善 | 第30-31页 |
二、 立法上的完善 | 第31-34页 |
(一) 完善法官的释明权 | 第31-32页 |
(二) 保障当事人取证的权利 | 第32页 |
(三) 完善审前准备程序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