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评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低碳经济与环境伦理 | 第16-21页 |
一、 低碳经济 | 第16-17页 |
(一) 低碳经济的兴起 | 第16-17页 |
二、 低碳经济的环境伦理意蕴 | 第17-18页 |
(一) 低碳经济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伦理诉求 | 第17页 |
(二) 低碳经济蕴含了环境正义的环境伦理道德目标 | 第17-18页 |
(三) 低碳经济蕴含了环境伦理的道德约束 | 第18页 |
三、 低碳经济与环境伦理的关系 | 第18-19页 |
(一) 环境伦理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精神支撑与道德动力 | 第18-19页 |
(二) 低碳经济扩展了环境伦理的视野,深化了环境伦理研究契机 | 第19页 |
四、 低碳经济下环境伦理实践的新要求 | 第19-21页 |
(一) 低碳经济体现着生产方式的转变 | 第19-20页 |
(二) 低碳经济意味着消费理念的转变 | 第20页 |
(三) 低碳经济更加强调环境责任意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伦理实践的现状 | 第21-27页 |
一、 当前我国环境伦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 第21-22页 |
(一) 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 第21页 |
(二) 环境法律逐渐完善 | 第21-22页 |
(三) 环境教育全面开展 | 第22页 |
二、 当前我国环境伦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第23页 |
(二) 引入与本土化的分离 | 第23页 |
(三)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 第23-24页 |
三、 当前我国环境伦理实践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一) 价值观混乱 | 第24-25页 |
(二) 利益冲突 | 第25页 |
(三) 社会失范 | 第25-26页 |
(四) 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观念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伦理的实践研究 | 第27-34页 |
一、 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伦理的实践原则 | 第27-28页 |
(一) 公平正义原则 | 第27页 |
(二) 系统全面原则 | 第27-28页 |
(三) 遵循自然原则 | 第28页 |
(四) 全民参与原则 | 第28页 |
二、 低碳经济下环境伦理的实践方式 | 第28-30页 |
(一) 本土化 | 第28-29页 |
(二) 交往化 | 第29-30页 |
三、 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伦理的实践途径 | 第30-34页 |
(一) 政府在环境伦理实践中率先做出表率 | 第30-31页 |
(二) 企业积极实践环境伦理要求 | 第31页 |
(三) 科技工作者加快实践环境伦理绿色转型 | 第31-32页 |
(四) 媒体大力倡导环境伦理价值观念 | 第32页 |
(五)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伦理的实践保障 | 第34-41页 |
一、 环境伦理实践的制度保障 | 第34-36页 |
(一) 立法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二) 评价制度保障 | 第35页 |
(三) 监督制度保障 | 第35-36页 |
二、 环境伦理实践的教育保障 | 第36-39页 |
(一) 家庭教育保障 | 第36-37页 |
(二) 学校教育保障 | 第37页 |
(三) 社会教育保障 | 第37-39页 |
三、 环境伦理实践的科技保障 | 第39-41页 |
(一) 科技研发保障 | 第39-40页 |
(二) 科技应用保障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摘要 | 第48-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