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职业耗竭的概念 | 第13-16页 |
·职业耗竭的静态定义 | 第14页 |
·职业耗竭的动态定义 | 第14-15页 |
·职业耗竭的综合定义 | 第15页 |
·职业耗竭最为广泛引用的定义 | 第15-16页 |
·职业耗竭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16-20页 |
·职业耗竭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6-18页 |
·职业耗竭研究对管理的实践价值 | 第18-20页 |
·职业耗竭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20-23页 |
·职业耗竭与工作应激 | 第20-22页 |
·职业耗竭与疲劳 | 第22-23页 |
·职业耗竭的测量 | 第23-25页 |
·Maslach 职业耗竭问卷 | 第23-24页 |
·MBI 的新发展 | 第24页 |
·职业耗竭测量问卷BM | 第24-25页 |
·论文分析架构 | 第25-31页 |
·本论文理论模型 | 第25-26页 |
·分析步骤 | 第26-29页 |
·总结建议及研究局限 | 第29页 |
·研究创新 | 第29-31页 |
2. 职业耗竭研究综述 | 第31-46页 |
·职业耗竭研究发展阶段 | 第31-35页 |
·职业耗竭研究的初级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 | 第31-33页 |
·职业耗竭的实证研究时期(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末期) | 第33页 |
·职业耗竭研究的新发展时期(20 世纪末以后) | 第33-35页 |
·职业耗竭的前因变量研究 | 第35-38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耗竭 | 第35页 |
·工作应激与职业耗竭 | 第35-37页 |
·人格与职业耗竭 | 第37页 |
·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 | 第37-38页 |
·职业耗竭的后果变量研究 | 第38-40页 |
·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 | 第38页 |
·个人工作绩效 | 第38-39页 |
·工作满意度 | 第39页 |
·离职意向 | 第39页 |
·退出行为 | 第39-40页 |
·对组织的影响 | 第40页 |
·职业耗竭的干预研究 | 第40-41页 |
·职业耗竭的理论模型研究 | 第41-46页 |
·Spaniol 和Caputo 的阶段模型 | 第41-42页 |
·Calamidas 的阶段模型 | 第42页 |
·Golembiewski 的阶段模型 | 第42-43页 |
·Farber 的发展模型 | 第43页 |
·Cherniss 的职业耗竭模型 | 第43-44页 |
·Leiter 和Maslach 的模型 | 第44-46页 |
3. 研究构思与研究工具 | 第46-55页 |
·背景解析——IT 产业特征及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 | 第46-48页 |
·IT 产业特征 | 第46页 |
·知识型员工特点解析 | 第46-48页 |
·研究假设 | 第48-50页 |
·假设人口统计变量与职业耗竭相关 | 第49页 |
·假设H2 工作应激程度越高,职业耗竭程度越高 | 第49页 |
·假设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负相关 | 第49页 |
·假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意度与职业耗竭相负相关 | 第49-50页 |
·研究方法 | 第50-55页 |
·描述统计分析 | 第50页 |
·信度分析 | 第50页 |
·效度分析 | 第50-51页 |
·标准化处理 | 第51页 |
·假设检验 | 第51-5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因子分析 | 第53页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4. 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55-77页 |
·基本信息分析 | 第55-58页 |
·性别信息分析 | 第55-56页 |
·工作年限 | 第56-57页 |
·工作所在地 | 第57-58页 |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58-60页 |
·信度分析 | 第58-59页 |
·效度分析 | 第59-60页 |
·量表分析 | 第60-73页 |
·职业耗竭问卷 | 第60-67页 |
·工作应激量表 | 第67-69页 |
·社会支持问卷分析 | 第69-70页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意度问卷(Employee Satisfac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SHRM)分析 | 第70-73页 |
·相关分析 | 第73-75页 |
·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75-77页 |
·回归模型构建 | 第75页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75-7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7-89页 |
·子模块结论汇总 | 第77-81页 |
·我国部分地区IT 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耗竭情况 | 第78页 |
·职业耗竭与性别 | 第78页 |
·职业耗竭与工作地点 | 第78-79页 |
·职业耗竭与工作年限 | 第79页 |
·工作应激量表 | 第79页 |
·社会支持问卷 | 第79页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意度量表(ESHRM) | 第79-80页 |
·综合线性回归模型 | 第80-81页 |
·综合结论 | 第81-82页 |
·正相关因素 | 第81页 |
·负相关因素 | 第81-82页 |
·预防职业耗竭的政策建议——三纬度滚轴模型 | 第82-87页 |
·企业人性化管理措施 | 第83-85页 |
·和谐周边关系措施 | 第85-86页 |
·个人自测自控措施 | 第86-87页 |
·子系统协作循环 | 第87页 |
·研究局限 | 第87-89页 |
·考察范围的局限 | 第87-88页 |
·问卷设计的局限 | 第88页 |
·地区文化差异等背景因素调查局限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