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文子》的成书年代及其时代背景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古本《文子》的成书年代 | 第14-22页 |
一、《文子》“士庶”连言及其战国古文字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 第15-18页 |
二、《文子》思想在黄老思想发展链中的位置 | 第18-21页 |
三、《文子》其它思想论题所展现的时代属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文子》学术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2-26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二、思想背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今本《文子》与《淮南子》重袭内容考辨 | 第26-52页 |
第一节 学界关于《文子》与《淮南子》关系的考辨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淮南子》袭取今本《文子》章节比斟 | 第29-52页 |
第三章《文子》对早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 第52-74页 |
第一节 《文子》对《老子》“道”的改造 | 第52-57页 |
一、将“道”和“气”作了沟通 | 第52-53页 |
二、学“道”以“神听” | 第53-55页 |
三、《文子》论“道”的实用性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文子》对“无为”理论的发展 | 第57-64页 |
一、《文子》对“无为”的认识 | 第57-59页 |
二、“无为”在于“贵因” | 第59-61页 |
三、“君道”与“执一无为” | 第61-64页 |
第三节 《文子》“时”之观念及其“时变”思想 | 第64-70页 |
一、《文子》论自然属性之“时” | 第65-66页 |
二、《文子》论社会属性之“时” | 第66-69页 |
三、文子“时变”思想的道家特色 | 第69-70页 |
第四节 《文子》的“功名”思想 | 第70-74页 |
第四章 《文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通 | 第74-91页 |
第一节 《文子》“精诚”与儒道思想的关系 | 第74-83页 |
一、“精诚”探源 | 第74-75页 |
二、“精”、“诚”结合的义理基础 | 第75-80页 |
三、“精诚”的义涵及其儒道兼融的特点 | 第80-83页 |
第二节 《文子》“四经”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 第83-91页 |
一、《文子》论“道”与“德”的关系 | 第83-86页 |
二、《文子》论“四经 | 第86-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一、相关论著 | 第92-94页 |
二、参考论文 | 第94-98页 |
后记 | 第98-99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