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诗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关于丘逢甲诗歌集子的版本问题 | 第9-10页 |
二、当前丘逢甲诗歌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三、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丘逢甲生平经历中的几个有争议性的问题 | 第12-25页 |
第一节 丘逢甲中进士后弃官从教原因探究 | 第12-16页 |
第二节 丘逢甲抗日保台期间任职问题的考辨 | 第16-20页 |
第三节 丘逢甲在台湾的抗日活动及内渡日期的考辨 | 第20-25页 |
第二章 丘逢甲诗歌研究 | 第25-63页 |
第一节 丘逢甲的诗歌理论 | 第25-30页 |
一 诗歌要“传忠义” | 第25-26页 |
二 诗歌要“存真吾” | 第26-27页 |
三 诗风要爱“雄直” | 第27-29页 |
四 诗歌要“开新世界”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丘逢甲诗歌的思想主题 | 第30-41页 |
一 思念台湾 | 第31-33页 |
二 反抗侵略 | 第33-35页 |
三 批判清廷 | 第35-37页 |
四 关心民瘼 | 第37-38页 |
五 追求新知 | 第38-39页 |
六 怀古咏史,抒忧励志 | 第39-40页 |
七 咏写山水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丘逢甲诗歌的艺术特征 | 第41-53页 |
一 诗歌风格 | 第42-44页 |
二 意象特色 | 第44-49页 |
三 使事用典 | 第49-53页 |
第四节 丘逢甲诗歌的学习继承 | 第53-57页 |
一 刻意学杜 | 第53-56页 |
二 仿效陆游 | 第56-57页 |
第五节 丘逢甲早期诗歌 | 第57-63页 |
一 《台湾竹枝词》四十首 | 第58-60页 |
二 《柏庄诗草》中的诗歌 | 第60-63页 |
第三章 丘逢甲与“诗界革命” | 第63-74页 |
第一节 新派诗与“诗界革命” | 第63-66页 |
一 新学诗 | 第63-64页 |
二 新派诗、新体诗 | 第64-65页 |
三 黄遵宪、丘逢甲的“新派诗” | 第65-66页 |
第二节 丘逢甲与黄遵宪 | 第66-71页 |
一 “诗界革命”的先行者——黄遵宪 | 第66-68页 |
二 “诗界革命”的先行者与支持者——丘逢甲 | 第68-71页 |
第三节 丘逢甲在“诗界革命”中的贡献及地位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8页 |
后记 | 第88-90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