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种质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11-12页 |
·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6页 |
·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及种质资源拓展、改良、创新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国外玉米种质利用现状 | 第16页 |
·我国玉米种质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四川玉米地方种质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种质资源拓展、改良、创新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拓宽玉米种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 第19-23页 |
·引进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 | 第19-20页 |
·充分利用地方种质资源 | 第20-21页 |
·利用玉米野生近缘种等特异基因 | 第21-22页 |
·群体改良 | 第22页 |
·其他途径和方法 | 第22-23页 |
·玉米地方品种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玉米地方品种利用现状 | 第23-24页 |
·玉米地方品种的利用途径 | 第24-27页 |
2 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田间试验 | 第28-30页 |
·供试材料 | 第28-2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察性状 | 第30页 |
·室内分析 | 第30-33页 |
·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微卫星DNA的扩增 | 第31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1-33页 |
·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田间资料的统计分析 | 第33页 |
·耐低磷系数计算 | 第33页 |
·室内实验资料统计分析 | 第33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33-34页 |
·杂优类群及强优势组合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玉米地方种质农艺、经济、品质性状基因型间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农艺经济、品质性状方差分析 | 第35页 |
·农艺性状差异表现 | 第35页 |
·经济性状差异表现 | 第35-36页 |
·品质性状差异表现 | 第36页 |
·农艺、经济、品质性状变异程度分析 | 第36页 |
·玉米地方种质耐低磷胁迫差异分析 | 第36-41页 |
·低磷胁迫下不同玉米地方种质苗期缺磷症状表现 | 第36-37页 |
·低磷胁迫下不同玉米地方种质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低磷胁迫下不同玉米地方种质苗期缺磷症状与后期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差异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耐低磷胁迫的遗传变异 | 第39页 |
·性状间耐低磷系数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耐低磷玉米地方种质的筛选 | 第39-41页 |
·玉米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 第41-44页 |
·引物扩增结果 | 第41页 |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 第41-43页 |
·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44页 |
·配合力及杂优类群分析 | 第44-49页 |
·组合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44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44-47页 |
·13个供试群体的杂种优势类群分析 | 第47-48页 |
·各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和强优势组合模式的分析 | 第48-49页 |
·聚类结果比较 | 第49-51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51-58页 |
·供试地方种质耐低磷胁迫表现及耐低磷种质筛选 | 第51-52页 |
·供试玉米地方种质自身经济性状优劣与其配合力的关系 | 第52-53页 |
·供试玉米地方种质的杂优类群及利用途径 | 第53-54页 |
·供试玉米地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 第54-56页 |
·遗传多样性平台构建的技术路线 | 第54页 |
·供试玉米地方种质的遗传变异 | 第54-55页 |
·玉米地方种质的遗传差异与地理距离的关系 | 第55-56页 |
·供试玉米地方种质综合评价及利用方案探讨 | 第56-57页 |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