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植物体抗病机制模型 | 第11-12页 |
·R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R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特点 | 第13-17页 |
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3. 植物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 | 第19页 |
·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 | 第20-22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6页 |
·条锈病菌接种鉴定和抗性诱导 | 第25页 |
·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mRNA的纯化 | 第26页 |
·SSH文库的构建 | 第26-32页 |
·第一链cDNA合成 | 第26-27页 |
·第二链cDNA合成 | 第27页 |
·Rsa I酶切 | 第27-28页 |
·接头的连接 | 第28-29页 |
·第一次杂交 | 第29页 |
·第二次杂交 | 第29-30页 |
·两次PCR扩增 | 第30-31页 |
·连接效率检测 | 第31-32页 |
·差减效率检测 | 第32页 |
·PCR产物的连接转化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3页 |
·重组克隆的鉴定 | 第33-34页 |
·文库斑点杂交筛选 | 第34-35页 |
·PCR产物点膜 | 第34页 |
·探针的标记 | 第34页 |
·点杂交 | 第34-35页 |
·阳性克隆cDNA片段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1. 条锈菌接种后反应型 | 第36页 |
2. RNA的检测 | 第36-37页 |
3. 酶切结果检测 | 第37-38页 |
4.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38页 |
5. 两轮抑制PCR结果 | 第38-39页 |
6. 差减效率检测 | 第39-40页 |
7. 文库鉴定 | 第40页 |
8. 文库点杂交初步筛选 | 第40-41页 |
9. 序列比对与功能注释 | 第41-44页 |
10. 抗病相关ESTs分析 | 第44-49页 |
·抗病调控基因 | 第44页 |
·病原菌抵御蛋白 | 第44-45页 |
·重要次生代谢相关酶类 | 第45-46页 |
·氧自由基清除相关酶类 | 第46-48页 |
·水解酶类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9-54页 |
1. SSH cDNA文库质量评价 | 第49-50页 |
2. 差异表达基因与材料诱导时间选择 | 第50页 |
3. 两类高频出现ESTs与条锈菌诱导抗性的功能推测 | 第50-52页 |
·iNOS合成酶活性蛋白 | 第50-51页 |
·MYB转录因子 | 第51-52页 |
4. 小麦新基因Yr41抗条锈病反应初探 | 第52-53页 |
5. SSH文库的利用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