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33页 |
1. 水稻穗伸出度的遗传 | 第9-10页 |
2. 水稻不育性与包颈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3. 隐性长穗颈(eui)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eui基因的发现 | 第11页 |
·eui基因的作用机理 | 第11-13页 |
·eui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 第13页 |
·eui基因对赤霉素(GA)的敏感性 | 第13-14页 |
4.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包颈现象在激素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植物激素与水稻茎的伸长 | 第14-16页 |
·影响水稻茎伸长的植物激素种类 | 第14页 |
·赤霉素类与稻的茎伸长 | 第14-15页 |
·生长素与稻的茎伸长 | 第15页 |
·脱落酸与稻的茎伸长 | 第15-16页 |
·植物激素影响水稻茎伸长的方式 | 第16-17页 |
·通过内源激素的浓度 | 第16页 |
·通过植物对激素的敏感性 | 第16页 |
·激素间的交互作用 | 第16-17页 |
·植物激素诱导水稻茎伸长的生理机理 | 第17-19页 |
·GA促进细胞分裂 | 第17页 |
·GA促进细胞伸长 | 第17-18页 |
·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 第18-19页 |
·水稻同核异质体内激素的表达差异 | 第19-20页 |
·赤霉素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赤霉素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0-21页 |
·赤霉素的喷施技术 | 第21页 |
·赤霉素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5.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包颈现象在同工酶水平上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6. 其他外源物质对包颈的影响 | 第23-24页 |
7. 稻穗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 第24-33页 |
·稻穗与稻花的结构 | 第24-25页 |
·幼穗发育过程与分期 | 第25-27页 |
·幼穗发育过程 | 第25页 |
·幼穗发育分期 | 第25-27页 |
·幼穗发育进度的鉴别方法 | 第27-33页 |
·叶龄、叶龄指数与叶龄余数 | 第28-29页 |
·幼穗长度与颖花长度 | 第29-33页 |
第二部分 同核异质体叶片、幼穗中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样本提取 | 第33页 |
·电泳及染色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叶片中3种同工酶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酯酶 | 第35页 |
·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 第35页 |
·幼穗中3种同工酶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酯酶 | 第36-37页 |
·过氧化物酶 | 第37页 |
·细胞色素氧化酶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部分 同核异质体叶片、幼穗中激素含量测定 | 第41-58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剂 | 第41-4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样品中激素的提取 | 第42页 |
·样品测定 | 第42-43页 |
·计算方法 | 第43-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GA含量变化分析 | 第45-49页 |
·叶片中GA含量变化 | 第45-47页 |
·幼穗中GA含量变化 | 第47-49页 |
·ABA含量变化分析 | 第49-52页 |
·叶片中ABA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幼穗中ABA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IAA含量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叶片中IAA含量 | 第52-55页 |
·幼穗中IAA含量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部分 赤霉素“920”对不育系包颈度的影响 | 第58-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药剂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处理后包颈度的变化分析 | 第59-60页 |
·包颈度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